快訊

「妳穿得太over不能怪老師」北市傳國小師性騷多名校友 驚動教育部

三地門規模5.3地震 氣象局:潮州斷層相關性高 還有規模4餘震

遭控猥褻女秘書 駐菲前代表嗆「要告爆料者」

暖化加劇氣候災難 專家:未來人類向兩極移動才能生存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11 月中世界人口達 80 億人,聯合國預測全球人口 2080 年左右達 104 億人高峰,之後才會逐漸下降。然而下一個 24 億人口主要集中南方國家,隨著地球愈來愈熱,世界適居地區愈來愈向北移,專家預言,未來人類恐將向地球兩極移動才能生存。

雖然發達國家人口都面臨黃金交叉,呈負成長趨勢,但發展中國家人口還在快速增加。本世紀末人口最多的九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尼和埃及。這些國家也是受極端高溫、乾旱和災難性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到 2070 年九國中八個年平均氣溫高於 29°C,沒有冷氣,水資源短缺、農業破壞,愈來愈不適宜人居。

非洲與中東人一直在遷徙。數據顯示,世界有 10 億人是移民,即每 8 人就有 1 人,2021 上半年遷移人口一半以上來自五國,分別是中非共和國、南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富汗和衣索比亞。隨著氣候愈來愈熱,這些移民大部分向北移動,如從南美洲和中美洲到北美北部、從非洲和中東到歐洲。

未來逃離家園的人會愈來愈多。2021 年有 8,930 萬人,是十年前被迫遷移數的兩倍,到 2022 年達 1 億人,主要是氣候災害。如今年洪水使巴基斯坦 3,300 萬人流離失所,從非洲之角到非洲大陸西海岸,還有數百萬人受乾旱和飢荒威脅。專家預估,目前世界約 80% 陸地面積及 85% 人口都感受到氣候變化的衝擊,除非有根本性變化,否則 2050 年將有 12 億氣候難民。

作者兼氣象記者 Caia Vince 看見未來人口移動的趨勢,分析指出,地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集中北緯 25~26 度附近,是氣候最舒適和土地最肥沃之地,有 2.79 億人生活在這片狹長土地上,橫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中國、美國和墨西哥等國家,但氣候正在發生變化。

英國科學家 Tim Lenton 估計,今天只有 12% 生活在人類氣候生態位之外,如果全球變暖達 2.7°C,本世紀末可能會有高達 40 億人生活在人類最適宜氣候以外。Caia Vince 指出,現在適宜人類生存的氣候生態位以平均每天 1.15 公尺速度向極地移動,有些地方速度更快,人類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將會追逐氣候生態位向地球兩極大規模遷移,才能幫助人類度過氣候危機。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運彩銷售突破500億 破天荒

世足運彩/非洲球隊場踢出血性烏拉圭恐遇大麻煩 推迦納受讓

UN全球網路評估報告出爐 10歲以上人口3/4有手機

大橘為重塞滿「VIP觀景台」偷窺人洗澡 浴室照片曝光萬名網友全歪樓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疫情封鎖不只忘了時間 記憶力喪失宛如坐牢

一個人對時間的認知,仰賴事件、情緒等各種線索,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時間認知發生扭曲,對時間快慢感不再準確。最近研究發現,疫情封鎖政策對記憶力的影響如坐牢。

蚊子也有顏色偏好 研究:蚊子偏愛深色討厭淺色

雖然蚊子會對人類呼吸、汗水和體溫有反應,但也有不喜歡的東西,如某些味道。最近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新研究發現,蚊子透過二氧化碳搜尋到目標後,接下來的行動會避開某些顏色。

光污染日益加劇 20年內可能看不到夜空主要星座

以前我們抬頭還能仰望漆黑的夜空,如今天空已變成深灰色,只有幾顆星星在這塊背景下閃爍,科學家表示,隨著發光二極體(LED)、其他形式照明的無限制使用,這些人造光芒正以驚人亮度覆寫夜空。

網路充斥美食照片 研究:照片看太多次反會抑制食慾

滑社群媒體、新聞及隨時隨地出現的橫幅廣告,網路食物照無所不在,若剛好用餐或宵夜時間出現,看食物照片更令人垂涎三尺。但丹麥研究發現,同張食物照看幾十次的話,食慾反而下降。

木材在外太空不會變形!日本木製衛星材料通過10個月太空測試

為了減少太空垃圾,日本京都大學與住友林業 2020 年提出開發 LignoSat 木製衛星,並在去年將各種實驗木塊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長達 10 個月測試,結果表明所有木材都沒有明顯變形、剝落或損傷,有機會在未來成為最瘋狂的衛星外殼材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