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忍一忍 研究:體罰會影響兒童大腦發育

(首圖來源:Flickr/Farhad Sadykov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Farhad Sadykov CC BY 2.0)

【文‧黃嬿】

不打不成器,小時候我們都被棍杖教養過,但幾十年來傳統智慧告訴我們體罰無益,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警告體罰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包括增加青少年患焦慮症和憂鬱症風險,最近研究還發現,體罰會傷害正常神經系統發育,改變大腦活動並影響大腦發育。

體罰可簡單定義為出於懲罰、糾正、紀律、指導或任何其他原因,以任何方式故意造成身體疼痛。這種暴力,尤其當父母施加暴力時,會喚起複雜的情感體驗。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表示,體罰會增加兒童的行為問題,包括身心健康不佳、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受損、教育成果差、攻擊性和暴力行為增加。即使是打屁股等較不嚴重的體罰形式也一樣。且體罰頻率愈多,兒童攻擊性及數學和閱讀能力較低的關聯性更強。

報告指出,體罰會引發有害心理和生理反應。孩子不僅經歷痛苦、悲傷、恐懼、憤怒、羞恥和內疚,且感覺受威脅也會導致生理壓力和應付危險的神經通路活化。被體罰的兒童往往表現出高荷爾蒙壓力反應,包括神經、心血管和營養系統等生物系統超載,以及大腦結構和功能變化。

經歷過體罰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憂鬱症狀

儘管知道體罰有百害無一利,但因科學證據很少,仍有許多人相信體罰是教養一環。綜觀全世界,體罰仍然很普遍,去年新加坡一項研究發現,新加坡父母經常體罰,一年近二分之一父母體罰過孩子,例如打屁股或使用物體打孩子。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約六成 2~14 歲兒童經常遭父母或照護者體罰。無論男孩和女孩,富裕或貧困家庭的孩子,遭體罰的風險差不多。

美國科學家研究進一步證實體罰對身心的傷害。研究人員對 149 11~14 歲的男孩和女孩縱向研究,要求他們玩有任務和貨幣猜謎的影音遊戲,同時以腦電圖掃描觀察受測者對錯誤及獎勵的神經反應。

連續紀錄兩年後,受試者和父母再完成問卷調查,評估焦慮和憂鬱程度,以及教養方式。正如預期,經歷體罰的孩子更容易有焦慮和憂鬱症狀。研究也發現體罰可能會影響大腦活動和神經發育。

報告顯示,被體罰的青少年對犯錯的神經敏感性更大,但對獎勵和環境其他積極事件反應很遲鈍。科學家表示,對犯錯高度敏感與焦慮風險升高有關,對獎勵神經反應減少會增加罹患憂鬱與焦慮的風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體罰可能會改變特定神經發育,造成終生影響。教養是條漫漫長路,父母可能要少費力、多費心。研究刊登於《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和神經影像學》期刊。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塵緣了已無責任? 母出家裸捐588萬 女兒揹學貸好慘

老父遺體放醫院太平間10年 女兒遲遲不領:盼父母土葬同穴

40歲後大腦體積每10年縮小5%!大腦健康專家:7招預防失智、強化記憶力

女患遺傳性疾病為此網買DNA檢測包 驗完發現「自己非親生」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油炸油破壞「肝腸腦軸」 研究:導致神經退化並波及後代

世界各地的家庭和餐廳中,多次加熱同一批油的做法很常見,但最新老鼠實驗研究發現,食用重複使用的油炸食用油,破壞「肝腸腦軸」,可能會導致老鼠及其後代出現更高程度的神經退化,科學家警告,這項研究發現揭示,平常的飲食習慣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人類大腦長大中 研究:緩衝失智症進展 智商卻下降

教育發展、生活方式更複雜等因素,現代人大腦比 100 年前更大,科學家認為,大腦變大有助減緩失智症。但大腦變大不代表智商上升,多國研究發現,最年輕世代智商也是這幾代最低。

為什麼一到青春期 嬰兒奶香味就消失了?

嬰幼兒是所謂的身心黃金發展期,也可能是我們人類體味最香的時候,一到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就會變成混合各種味道的汗臭味。科學家指出,青少年客觀來說就是臭臭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