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污染海洋 貽貝、牡蠣和扇貝污染最嚴重

【文‧黃嬿】
塑膠微粒已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涉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計算每種食物的塑膠微粒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的類別。
塑膠微粒是由較大的塑膠顆粒分解產生,有些是清潔劑或美容產品的添加劑直接生產,最終透過廢水進入水道和海洋。一旦到達海洋,時常被野生動物吃下吐,常常讓動物因難以消化死亡。
科學家分析超過 50 項有關海鮮塑膠微粒污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塑膠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 9 種不同類型的塑膠,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膠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塑膠。
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膠一起吃進去。研究小組發現,軟體動物的塑膠微粒含量最多,每克有 0~10.5 塑膠微粒、甲殼類動物為 0.1~8.6,魚類為 0~2.9。
研究人員表示,在海鮮的腸道和肝臟等各個部位都發現塑膠微粒,而人類食用較大的魚類和哺乳動物只食用部分,但牡蠣、貽貝和扇貝是整顆吃下去,他們認為了解塑膠微粒污染特定的部位,以及人類的食用方式都是關鍵。
研究小組還發現,中國、澳洲和加拿大是軟體動物的最大消費國,其次是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而在亞洲沿海地區被捕的海鮮出現最高程度的污染,顯示這些地區被塑膠和塑膠微粒污染最嚴重。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環境健康觀點》雜誌 。
另外刊登在《環境污染》雜誌的研究針對全球 12 國超市出售的貽貝也發現塑膠微粒,研究發現 1 克貽貝肉含 0.13~2.45 塑膠微粒。貽貝檢測到的塑膠微粒的大小在 0.003~5 公釐。
抽樣的四種貽貝是歐洲藍貽貝、綠殼貽貝、波狀金星和太平洋金星蛤,台灣的孔雀蛤就是綠殼貽貝。研究採樣的所有貽貝都是從雜貨店購買的,其中一些是養殖場,有些則是北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太平洋、南中國海和泰國灣的野生漁獲物。來自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貽貝樣品污染最嚴重。
塑膠使用只會有增無減,到 2060 年全世界產生的塑膠廢料預計將增加 3 倍,達到每年 155~265 百萬公噸。一旦塑膠廢料進入海洋、湖泊和河流,就有可能最終積聚在貝、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體內,最後被人類吃下肚。
- If You Eat Mussels, You Eat Microplastics No Matter Where They're From
- Highest levels of microplastics found in molluscs, new study says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