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立委鄭正鈐遭告發貪汙!疑替廠商喬事情 反要求供養助理薪資

關稅倒數!電子六傑押寶伺服器 對消費性產品態度保守

育嬰留職津貼加碼至7個月 洪申翰:下半年提修法

這群國小畢業生比大人了不起 用踏查為家鄉完成畢業論文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老師蘇育陞老師與台江綠道志工,帶學生實際踏查海尾寮排水線,訪問居民,沿著山海圳國家綠道探訪汙水水處理廠,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辦「排水與生活交響」的探索小論文發表會,有如另類的畢業考。大人稱許這群孩子為家鄉完成畢業論文,比大人更了不起。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表示,台江流域學習是大廟興學營造學習型社區,深耕台江文化的重要教育行動,結合在地20幾所幼稚園、國小、國中及高中、大學,共同以台江十六寮、溪圳港、山海圳國家綠道為教室,陪伴學生以踏溯方式,進行台江流域專題研究探索。

本學期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在老師蘇育陞帶領下,與台江綠道志工踏查校小旁的海尾寮排水線,以及沿著山海圳國家綠道內海之路,走讀安南區汙水處理廠,實際了解台江家鄉河川治理的歷程,同時,也到社區訪問居民,將探索調查的資料,整理成壁報論文,手作模型,提出海尾寮溪環境治理方案。社大台江分校也幫忙學生,能夠在畢業典禮前,編印這本畢業小論文,送給母校及台江家鄉的謝禮。

蘇育陞有感而發,認為此一探索實踐了DFC學習法四階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見證了孩子在合作、思辨與行動層面上的真實成長,學會了觀察、提問,進而萌發對守護台江河川公共議題的關心。

安慶國小校長羅智韋指出,孩子們以「海尾寮溪探索地圖」為題,展開實地踏查、資料蒐集與圖像建構。過程中,特別感謝執行長吳茂成的指導與鼓勵,讓孩子們的學習走出教室、走進歷史現場。「為什麼要研究台江?因為這裡不只是一塊土地,它是活著的文化地景。」,藉此讓孩子理解,歷史不只是課本裡的事件,而是祖先的選擇、土地的智慧,是從地方生長出來的生命紋理。

學生顏宸熙設計「海尾寮排水線希望樹」,他分享,在這段歷程中,最有感的發現是海尾寮排水線好像在她們的關注下,逐漸改善了,讓人覺得努力是有用的。設計「海尾智能垃圾回收桶」的魏柔恩說,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分享,讓努力被更多人看見。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論文 台江

延伸閱讀

Google首度挹注台集水區專案 投近9千萬助新竹水質淨化

7年前倡議守護河川催生國家綠道 台江百人迎接珍古德

互踢皮球?排水雜草比人高 彰化農民求清淤救田卻碰壁

台南南區灣裡瞬間強降雨淹水 地政局:若有住戶損失追究賠償責任

相關新聞

教育部AI聯盟跟不上初選 學校批:搞一年了還搞不好

教育部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上路將屆滿一年,本學期更擴張至55校,本報掌握,聯盟下學期將推出10門課。但...

不超修、少干預 芬蘭幼兒園「玩中學」教出最快樂孩子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許多家長送小孩去上學前正音班;近期有一群幼教師拜訪全球最幸福國度芬蘭,看到芬蘭幼兒園的孩子穿雨鞋,到戶外森林去遊戲上課,機器人、AI教育也能融入玩中學習,有幼兒園清晨五點半就開放,無形式化的教師評鑑制度,都讓台灣幼教師驚嘆連連。

獨/教育部擬放寬申請入學3倍率 周五送招聯會最後討論

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之一個人申請近年過渡到申請入學,篩選倍率一直維持於3倍,聯合報掌握,教育部研議將長年來的3倍率擴大至4倍...

招45次還招嘸人!北市代理教師荒 甄選擬納年資加分

代理教師脫北潮嚴重,有學校招45次還招不到,議員籲讓加分優勢減少脫北,提升教育人才穩定性。教育局允諾,明年聯合教甄績分,...

教授荒來了 教部規畫百億攬才

根據教育部估計,如果都沒有新聘老師,大學電機電子領域在未來五年約有百分之廿四的教師要退休、未來十年則有百分之四十三教師要...

高教深耕補助 中山大學暴增1.5億

根據教育部最新高教深耕計畫核定結果,今年仍以台大獲得廿五點二億元深耕計畫補助最高,且再獲得一億元加碼,總計廿六點二億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