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偏財運很雷?四星座最近當心…射手投資翻車、他被親友害慘

超商買茶葉蛋掉地後竟撿起丟回鍋 他犯「1刑事罪」慘賠金額曝光

MLB/大谷加倍奉還自己的失分 雙安助道奇強壓教士

這群國小畢業生比大人了不起 用踏查為家鄉完成畢業論文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老師蘇育陞老師與台江綠道志工,帶學生實際踏查海尾寮排水線,訪問居民,沿著山海圳國家綠道探訪汙水水處理廠,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辦「排水與生活交響」的探索小論文發表會,有如另類的畢業考。大人稱許這群孩子為家鄉完成畢業論文,比大人更了不起。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表示,台江流域學習是大廟興學營造學習型社區,深耕台江文化的重要教育行動,結合在地20幾所幼稚園、國小、國中及高中、大學,共同以台江十六寮、溪圳港、山海圳國家綠道為教室,陪伴學生以踏溯方式,進行台江流域專題研究探索。

本學期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在老師蘇育陞帶領下,與台江綠道志工踏查校小旁的海尾寮排水線,以及沿著山海圳國家綠道內海之路,走讀安南區汙水處理廠,實際了解台江家鄉河川治理的歷程,同時,也到社區訪問居民,將探索調查的資料,整理成壁報論文,手作模型,提出海尾寮溪環境治理方案。社大台江分校也幫忙學生,能夠在畢業典禮前,編印這本畢業小論文,送給母校及台江家鄉的謝禮。

蘇育陞有感而發,認為此一探索實踐了DFC學習法四階段「感受、想像、實踐、分享」,見證了孩子在合作、思辨與行動層面上的真實成長,學會了觀察、提問,進而萌發對守護台江河川公共議題的關心。

安慶國小校長羅智韋指出,孩子們以「海尾寮溪探索地圖」為題,展開實地踏查、資料蒐集與圖像建構。過程中,特別感謝執行長吳茂成的指導與鼓勵,讓孩子們的學習走出教室、走進歷史現場。「為什麼要研究台江?因為這裡不只是一塊土地,它是活著的文化地景。」,藉此讓孩子理解,歷史不只是課本裡的事件,而是祖先的選擇、土地的智慧,是從地方生長出來的生命紋理。

學生顏宸熙設計「海尾寮排水線希望樹」,他分享,在這段歷程中,最有感的發現是海尾寮排水線好像在她們的關注下,逐漸改善了,讓人覺得努力是有用的。設計「海尾智能垃圾回收桶」的魏柔恩說,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分享,讓努力被更多人看見。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市安慶國小六年七班學生踏查海尾寮排水線,以及走訪社區和觀察鹽水溪排水線環境生態,今天下午發表成果。記者鄭惠仁/攝影

論文 台江

延伸閱讀

Google首度挹注台集水區專案 投近9千萬助新竹水質淨化

7年前倡議守護河川催生國家綠道 台江百人迎接珍古德

互踢皮球?排水雜草比人高 彰化農民求清淤救田卻碰壁

台南南區灣裡瞬間強降雨淹水 地政局:若有住戶損失追究賠償責任

相關新聞

教育部AI聯盟跟不上初選 學校批:搞一年了還搞不好

教育部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上路將屆滿一年,本學期更擴張至55校,本報掌握,聯盟下學期將推出10門課。但...

回響/防悲劇重演!北市教育局開第一槍 導入專家對校樹全面健檢

台中逢甲大學日前發生老榕樹壓死碩士生不幸事件,樹木檢測問題再度引起各界重視,本報日前報導,學界與樹藝界均高呼校園樹木應常...

私校專任師鐘點費凍漲32年 高教工會:超鐘點工作一年少領4.8萬

高教工會今天召開記者會,教育部祭出「鋸箭法」,只保障公立專、兼任比照公教人員調薪,要求私校兼任教師鐘點不得低於公校標準,...

大學115學年特殊選才比率增至2.5% 全國2410名額

大學特殊選才管道入學旨在協助具特殊才能、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適性入,從108學年占名額1.5%、全國約1500名,到115...

教育部:特別預算挹注高教200億 其中100億攬才電機電子等領域為主

立法院今針對4100億元特別條例進行朝野協商,其中有200億元用於挹注高教。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今天說,受到國際局勢、產...

台南「教育新風貌」用聲音記錄校園點滴 喜迎300集再創新里程

南市教育局與教育廣播電台合作推出「教育新風貌」廣播節目,已逾6年,此節目用真實的聲音記錄校園生活,持續分享南市教育政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