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外出小心!大雷雨炸台北市11行政區 僅這一區除外

國民黨大咖雲集!韓國瑜台中輔選車掃 面對提問反常吐4字

114分科公民/烏俄戰爭等國際衝突入題 混合題選項模稜兩可「很燒腦」

2028自然科老師恐歸零?傳近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 教育部澄清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

週刊王今天報導,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師培生取得教師證後,3年內報考正式教師甄試的比例逐年下降,2023年降至31.25%,換句話說,近7成以上儲備師資都不願投入教職,自然科老師缺最大!網友透過「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推估,預測2028年自然科老師將歸零。

教育部今晚發布新聞稿指出,依據「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並未大幅流失,民國83年至112年領有教師證書的師資人員總計22萬6194人,擔任公私立專任教師及公立代理教師總計15萬1520人,任教率約67%。

以近5年為例,教育部說明,於各該年度取得教師證並於同年擔任正式專任教師及公立代理教師的比率,除110年受疫情影響外,每年約6成且近年有提升趨勢,顯示新取證的教師仍有穩定投入教職的趨勢。

教育部也訂有「師資培育數量規劃方案」,研訂師資供需指標,評估各師資類科、各領域(群科)師資供需情形,114學年已核予國小職前師資生名額增量約160名、特教約120名,並核予中等類科在自然領域、科技領域及部分技術群科,職前增量名額約300名。

另外,教育部開設各類學士後教育學分班, 鼓勵社會人士投入教職,114學年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核定招收約1300人,是113學年(約150人)的8倍。

教育部提到,因應半導體、AI等業界吸引力強,導致學校不易招聘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或自然領域教師,教育部也增加彈性聘用管道,規劃引導相關系所畢業且具業界資歷或曾任大專相關科系教師者,強化必要教學知能後(免修職前學分、免考試、免實習),可進教學現場擔任專業及技術教師或教學支援老師,預計於115年起聘任。

為提升師培誘因,教育部表示,已調高師資生實習獎助金,函釋相關法規,降低師資生教育專業課程的修讀負荷等,並協調縣市政府逐年穩定釋放教師缺額,維持教學現場新陳代謝及師資品質,未來將不斷優化多元師資培育制度,確保教育現場有專業且充足的教學人力。

科學 教育部 實習 代理教師

延伸閱讀

「很多人撐不住」急診不只出走 專家嘆:年輕人走光、醫平均年齡增加

董事會遭控圖謀校產 教育部證實蘭陽技術學院將解散清算

腦中風取栓救命陷困境!神經科、急診人力吃緊 醫曝急診壅塞「增1類患者」

校園防堵登革熱 教部籲每週巡倒清刷

相關新聞

國防藥學系招生人數12年增3倍 藥師:供需失衡非民眾之福

日前教育部允許國內三家學士後醫學系新增招生名額,引發爭議,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主持會議,協調衛福部與教育部,維持國內130...

醫師增名額爭議未止 29醫團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

近期清華、中興、中山三校醫學系名額擴增爭議,已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制度邏輯是否被顛覆、政策承諾是否遭破壞的嚴重議題。...

遭控經歷涉假 台大副校長:爆料非事實、將採法律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廖婉君被爆料,她聲稱研究獲得數個國際通訊標準認證,但經歷涉嫌誇大不實。廖今天透過律師提出聲明,指未有違...

葉丙成請假接受性平案調查滿一個月 教育部:調查進行中葉持續請假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臉書發文涉洩露學生性平案個資,民進黨立委要求將其送性平會調查,葉丙成後來請假一個月,教育部性別平等教...

繁星錄取台大醫高中生科展作品遭撤獎 中市教育局說話了

台中一名高中生今年繁星錄取台大醫學系,其科展得獎作品被認定違反研究倫理,遭撤銷參賽資格與獎項;台灣大學將開會討論該生錄取...

狼教練猥褻學童判刑竟仍在民間執教 人本籲教育部建立不適任教練機制

人本教育基金會今偕同立委召開記者會,指新竹縣一名黃姓教練因犯猥褻罪等,已由高等法院判決在案,但縣府卻不說明是否已普查過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