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全台變烤番薯!16縣市亮高溫黃色燈號 恐36度以上

以伊衝突重大升級!以軍轟炸伊朗天然氣田 威脅打擊「所有目標」

小米手環10宣傳圖曝光!大螢幕、21天續航、高級游泳模式等規格亮點一次看

2028自然科老師恐歸零?傳近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 教育部澄清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今天報導,7成儲備師資不願投入教職。教育部今晚澄清,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教育部也透過師資生名額增量、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等配套,確保教學人力穩定。

週刊王今天報導,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師培生取得教師證後,3年內報考正式教師甄試的比例逐年下降,2023年降至31.25%,換句話說,近7成以上儲備師資都不願投入教職,自然科老師缺最大!網友透過「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推估,預測2028年自然科老師將歸零。

教育部今晚發布新聞稿指出,依據「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近年新進教師投入教職比例穩定,並未大幅流失,民國83年至112年領有教師證書的師資人員總計22萬6194人,擔任公私立專任教師及公立代理教師總計15萬1520人,任教率約67%。

以近5年為例,教育部說明,於各該年度取得教師證並於同年擔任正式專任教師及公立代理教師的比率,除110年受疫情影響外,每年約6成且近年有提升趨勢,顯示新取證的教師仍有穩定投入教職的趨勢。

教育部也訂有「師資培育數量規劃方案」,研訂師資供需指標,評估各師資類科、各領域(群科)師資供需情形,114學年已核予國小職前師資生名額增量約160名、特教約120名,並核予中等類科在自然領域、科技領域及部分技術群科,職前增量名額約300名。

另外,教育部開設各類學士後教育學分班, 鼓勵社會人士投入教職,114學年學士後教育學分班核定招收約1300人,是113學年(約150人)的8倍。

教育部提到,因應半導體、AI等業界吸引力強,導致學校不易招聘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或自然領域教師,教育部也增加彈性聘用管道,規劃引導相關系所畢業且具業界資歷或曾任大專相關科系教師者,強化必要教學知能後(免修職前學分、免考試、免實習),可進教學現場擔任專業及技術教師或教學支援老師,預計於115年起聘任。

為提升師培誘因,教育部表示,已調高師資生實習獎助金,函釋相關法規,降低師資生教育專業課程的修讀負荷等,並協調縣市政府逐年穩定釋放教師缺額,維持教學現場新陳代謝及師資品質,未來將不斷優化多元師資培育制度,確保教育現場有專業且充足的教學人力。

科學 教育部 實習 代理教師

延伸閱讀

「很多人撐不住」急診不只出走 專家嘆:年輕人走光、醫平均年齡增加

董事會遭控圖謀校產 教育部證實蘭陽技術學院將解散清算

腦中風取栓救命陷困境!神經科、急診人力吃緊 醫曝急診壅塞「增1類患者」

校園防堵登革熱 教部籲每週巡倒清刷

相關新聞

教育部AI聯盟跟不上初選 學校批:搞一年了還搞不好

教育部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上路將屆滿一年,本學期更擴張至55校,本報掌握,聯盟下學期將推出10門課。但...

董事會遭控圖謀校產 教育部證實蘭陽技術學院將解散清算

蘭陽技術學院自111學年度起停辦,高教工會日前指控,曾涉行賄、貪汙的校董,竟向教育部申請改辦為社會福利基金會。對此,教育...

素養焦慮/特訓班興起...素養無法速成 教學現場須轉型

每一次教改,家長就會焦慮到求助補習班,108課綱推動素養導向考題,補教廣開素養特訓班,成為新興必補的「隱形考科」。專家憂心,過度強調素養題型恐壓抑數理偏才學生發展,並加劇教育資源M型化現象。這場課綱與命題改革,已讓家長與考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素養焦慮。

龍年學生多 永和國中備取44人落榜 家長嘆「就住附近卻讀不到」

永和國中為新北額滿學校之一,新北市議員張維倩指出,經遞補仍有44人落榜,有家長向張陳情,就住在永和國中附近,卻無法就近入...

牛奶鍋為何較其他湯底先沸騰 團隊摘科學探究競賽冠軍

「2025年科學探究競賽-這樣教我就懂」總決賽今登場,今年大專社會組冠軍題目為「火鍋中的科學探秘:牛奶鍋為何總是率先沸騰...

北市高中生開發AI辨識系統 師長免再淋雨撐傘對車牌

AI浪潮席捲全球,北市8校推動「新科技學程」,教育局今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113學年度AI教育節成果發表會,其中西松...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