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核二廠廠長曾文煌收賄百萬涉貪 裁定羈押禁見

川普政治報復「玩真的」! 同黨參議員坦承:我們都很害怕

氣勢不如上回…藍營支持者相約北檢外 大唱軍歌「夜襲」撐場面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應對Z世代挑戰與高教變革的實踐

▲設計思考社群-課程分享會。(靜宜提供)
▲設計思考社群-課程分享會。(靜宜提供)

【文.申惠豐/靜宜大學副教務長暨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系主任】

當Z世代已然成為大學主體,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正在面臨挑戰,這群數位原住民帶著與生俱來的探索基因,與過去世代截然不同,他們渴望在真實情境中動手實踐、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這樣的學習變革,讓大學教師們不得不面對教學轉型的要求。

然而,教學的轉型並非容易之事,對許多教師而言,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蛻變。從傳統到創新的跨越,從單一學科到跨領域整合的突破,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社群」就成了推動教學創新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機制,透過知識共用、經驗交流與協作共創,教師們正在建構一個相互支持的專業成長生態系。

本文將以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推動為例,探討教師社群如何回應這些挑戰,並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設計與制度支持,推動教學創新與教師專業成長。

▲設計思考社群-分組討論。(靜宜提供)
▲設計思考社群-分組討論。(靜宜提供)

教師社群:引領教學創新的關鍵力量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發起與推動,主要的目標便是透過教師的集體協作與研討,在教學實踐上進行創新,以回應新世代學習者的需求。

一、參與式學習:理念、實踐與挑戰

自2022年起,靜宜大學開始推動「參與式學習」(Engaged Learning),其主要核心理念,便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主動參與和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參與式學習強調在真實情境中探究問題、動手實踐,在協作互動中啟發思考、碰撞智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歷程中探索、體驗、反思與實踐,進而發展出更具整合性的能力。然而,教師們在教學轉型的路上,可能面臨四種挑戰:

(一)教學理念轉變難

許多教師仍習慣傳統教學,若要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互動體驗的參與式教學,在觀念上需要一個適應和學習的過程。

(二)教學設計能力的欠缺

參與式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契合學生特點、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是許多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

(三)跨領域教學不易連結

Z世代學生希望學習內容能夠與不同領域產生連結,但多數教師的專業訓練是以單一學科為核心,從而跨領域課程的開發成為一大挑戰。

(四)新型態學習評量的挑戰

參與式學習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收穫,而非結果,因此需要更適合實踐學習的評量制度。如何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客觀評估參與式教學的成效,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口語表達-指導學生企畫內容。(靜宜提供)
▲口語表達-指導學生企畫內容。(靜宜提供)

▲口語表達-社群成員及學生討論。(靜宜提供)
▲口語表達-社群成員及學生討論。(靜宜提供)

▲口語表達-口語溝通與表達微學分課程。(靜宜提供)
▲口語表達-口語溝通與表達微學分課程。(靜宜提供)

二、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目標與定位

教學模式轉變的壓力,若在缺乏系統化支持與協助下,個別教師難以單獨應對。因此,靜宜大學透過教師社群的推動,支持教師進行教學創新,提升課程設計能力,並促進教師間的合作與經驗交流,希望能夠打造「經驗共用」、「資源共構」、「教學共創」及「問題共研」社群文化。因此,靜宜大學教師社群推動的具體目標包括:

(一)驅動教學創新

透過教師間的協作與經驗分享,推動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課程設計的優化。

(二)賦能教師專業成長

協助教師掌握新興科技與教學工具,並提升教學設計與應用等關鍵能力。

(三)深化跨域協作

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開發跨領域課程,以回應學生對多元學習內容的需求。

(四)建立支持系統

為教師提供一個互助合作的平台,減少教學中的孤立感,並促進教學行動研究的開展。

▲實務導向的社會實踐教師社群-與社群定位社區需求。(靜宜提供)
▲實務導向的社會實踐教師社群-與社群定位社區需求。(靜宜提供)

▲實務導向的社會實踐教師社群-與社區居民討論。(靜宜提供)
▲實務導向的社會實踐教師社群-與社區居民討論。(靜宜提供)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運作機制與實踐成果

一、組織架構與支持系統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運作,設有制度化的支持機制,確保社群的穩定發展。教師可依據教學需求與研究興趣,自由組成社群,學校為教師社群提供了完整的資源與經費補助,並將社群參與納入教師評鑑項目,以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具體而言,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組織架構與支援機制說明如下:

(一)社群類型

目前,靜宜大學教師社群共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

1.數位教學社群:聚焦於數位工具與科技的教學應用。

2.教學創新研究社群:推動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的創新研究。

3.跨域合作設計社群:促進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共同開發跨領域課程。

4.參與式教學主題學習社群:以參與式學習為核心,設計互動性與實踐性強的教學活動。

5.師生共學社群:打破傳統師生界限,營造共學共創的教學新生態。

(二)社群組成規範

靜宜大學規定,每組社群至少須由5名以上專、兼任教師組成,並由1名專任教師擔任召集人,負責社群的穩定運作。每組社群人數上限為10名,以確保成員間的互動品質與協作效率。

(三)經費補助與獎勵機制

學校提供每組社群最高4萬元的經費補助,可用於講座鐘點費、工讀費、教材開發與研習活動等支出。此外,表現優異的社群可獲得最高3萬元的獎勵金,教師參與社群活動亦可計入教師評鑑項目,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機會,進一步激勵教師積極參與。

(四)活動規劃與成果導向

教師社群的活動形式多元且靈活,包括社群會議、教學工作坊、課程共備、專家講座、參訪活動及成果發表等。每組社群需至少舉辦4次社群會議與2次研習活動,以確保執行成效,並於年度結束前提交成果報告與社群績效。

二、師生共學:參與式學習的深化實踐

在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多元類型中,「師生共學社群」是112學年度新增的社群類型,旨在進一步實踐「參與式學習」的理念,打破傳統師生界限,營造共學共創的教學新生態。此類社群規定學生需占成員總數的60%,以確保教師與學生能在共學環境中互相啟發、共同成長。

以「口語敘事師生社群」為例,該社群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研發「口語敘述」微專題課程,並由社群學生成員擔任教學助理(TA),協助課程順利運行。此外,社群成員更籌辦了「TEDx ProvidenceUniversity」展演活動,展現了豐碩的學習成果。這樣的模式不僅拉近了師生關係,也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實作能力。

儘管此類社群推動時間較短,運作模式仍在摸索,申請件數相對較少,但其成效已十分顯著。在師生共學社群中,可以發現,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索,透過實際專案的參與,提升創新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而對教師而言,也能透過與學生的互動,更深入掌握學生的想法與需求。

三、多元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設計,協助教師在教學實務與個人成長方面獲得顯著的增能效果。教師社群活動形式豐富多元,包括教案共備與分享、同儕觀課、專家講座、實地體驗及讀書會等。

(一)教案共備與分享

教師們透過共同備課,分享教學設計理念,發展出涵蓋批判性閱讀、素養導向教學、實境故事解謎、數位人文等主題的精進教案。根據113年執行成果顯示,課程教案與教材開發占比極大,超過半數的社群都專注於此,顯示教師社群積極投入教學與課程創新的趨勢。

(二)同儕觀課與教學觀摩

許多社群會舉辦教學演練,用以驗證教學方案的可行性並改進細節,也會邀請社群成員進行教學觀摩,互相提供回饋,反思並優化教學策略。而這些活動,除了教學內容的呈現外,也包含教學方法的應用,以及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教師們在觀課後,也會針對演講內容、教學技巧、或者如何融入新科技等面向進行討論。

(三)專家講座與工作坊

社群會邀請學界與業界專家進行講座或舉辦工作坊,講座和工作坊涵蓋了廣泛主題,包括科技應用(如人工智慧、大數據)、教學方法(如實驗教學、實境遊戲)、文化傳承(如原住民文化)、社會議題(如高齡社會),其他尚有如國考應試、課堂經營、媒體製作等。活動皆著重於實務操作與經驗分享,也鼓勵不同領域的教師參與,促進跨領域交流與合作。

(四)實地體驗與參訪活動

部分教師社群會進行企業或社區的參訪,將實務經驗融入教學設計。如有社群已高美濕地為主題,帶領學生進行棲地觀察、監測和場域服務。亦有社群以社會創新實踐為主題,結合社區資源與社會企業,帶領學生與業者進行產品開發與品牌設計。我們發現,教師社群與業界或社區建立多元合作模式,涵蓋了產學合作、社區服務、文化推廣等。並且,許多合作都著重於讓學生參與實務操作,例如策展、實習、場域服務、社會實踐等,都讓學生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情境中。

整體而言,教師社群能顯著提升教師個人成長,透過教師提供的回饋資料可以發現,參與社群活動,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精進技術能力,以及強化研究整合能力。許多教師透過社群活動反思既有教學方式,逐步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認知,透過學習數位工具應用與研究方法,也提升了教學與研究的專業性。同時,社群活動也促進教師將教學經驗與研究整合,產出教學實踐研究成果。

四、教學創新:跨域整合與實踐

教師社群的成果不僅體現在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更展現在教學現場的實踐上。許多社群教師將在社群所學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動,如開發前瞻課程、導入數位工具、連結在地資源等。

(一)開發前瞻課程與教材

創新課程與教材開發,是多數教師社群主要的關注焦點,因此,教師社群也開發出許多前瞻課程與實用的教材,如針對外籍生提供實用且針對性的職場華語學習教材、素養導向創新教學課程模組、以全族語進行教學賽德克族文化課程、跨領域合作設計實境解謎遊戲教材、與社區需求結合的USR課程、將數位工具融入人文學科的數位人文課程等。

(二)數位轉型,AI與科技賦能教學創新

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教師們也積極運用AI工具提升教學效率,如將生成式AI融入外語教學應用、設計英語語言史課程中融入 ChatGPT的活動流程、將AI技術應用於臺灣文史、觀光與傳播領域、運用AI 與數位科技於多元敘事;又如探討如何將AI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並與硬體相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利用DICE系統進行教學應用與分析,優化教學決策等。在113年教師社群的申請案中,便有6個社群成果聚焦AI與數位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語言學習、數據分析、創意產業與科技教育領域,展現教師對當下數位轉型趨勢的關注。

(三)跨領域課程:整合多元視野

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一大特色是跨領域合作。例如「阿里山山林永續實踐」便是由人社院、台文系與以及觀光系教師,以山林議題為核心,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又如「在地連結數位人文研發課程」,此社群便戮力於探討數位工具和AI在人文教學中的應用,成員涵蓋資訊、藝術、文學等跨領域專業。根據113年度的統計,學校共核定33組教師社群,其中,有21組社群由跨系所教師組成,跨領域協作比例超過六成,充分展現了跨域合作已成為本校教師社群發展的重要特色。

▲阿里山教師社群-山茶碗製作。(靜宜提供)
▲阿里山教師社群-山茶碗製作。(靜宜提供)

▲阿里山教師社群-楊運臻老師(中)分享動物森山實作。(靜宜提供)
▲阿里山教師社群-楊運臻老師(中)分享動物森山實作。(靜宜提供)

社群永續發展:挑戰與因應

一、面臨的挑戰

(一)教師時間調配的困難

教師社群的發展需要成員投入時間與精力,但教師課務繁重,時間調配成為一大挑戰。許多教師需兼顧教學、研究、服務等工作,導致難以持續參與社群活動。可以常見教師反映,雖然活動規劃完整,但因時間難以配合,導致無法投入足夠的時間參與社群活動,這也影響了社群運作的穩定性。此外,跨領域合作的社群面臨更大的時間協調困難,因為成員來自不同系所或單位,需找到所有人皆能參與的時段並不容易,導致部分教師無法全程參與,使得計畫推進的效率降低。

(二)跨領域社群內部協作的挑戰

跨領域的社群合作雖然能帶來多元的觀點與創新可能,但也增加了協作的挑戰。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學習評量等方面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如何在不同的學科文化與教學方法中找到共識,成為社群運作中的另一個難點。

(三)教學創新落地與技術門檻的挑戰

儘管教師社群積極推動教學創新,但在課堂實施時,常面臨學生接受度與適應度不一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未能顯現,也讓教師感到挫折。此外,又如數位工具的應用,雖然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但在技術操作與應用層面仍需較長的學習曲線。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教師身上,儘管工具可以提升教學效能,但教師對這些技術的掌握仍有門檻,有社群教師便曾提到,教師在將AI技術融入教學時,需要面對課程設計和技術整合的困難。

二、因應策略:制度、經營與理念

推動教師社群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它涉及到教師個人、學科文化、學校制度乃至於外部環境等多個層面,需要在多重目標之間尋求平衡。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教育變革共識和教師主體性發揮的基礎之上。面對社群經營的難點,或可從學校制度、社群經營以及教師理念三個層面思考。

(一)學校制度,明確定位與支持

就制度面而言,要明確定位和保障,確立社群在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創新中的重要性。因此,靜宜大學建立健全的教師社群辦法和績效評估機制,明確社群的組建流程、運作規範和考核標準,為社群提供制度化的發展路徑和品質保障。此外,也提供了完善的激勵機制,將教師社群貢獻納入評鑑,藉以提高教師參與社群的積極性。

(二)社群經營,凝聚共識與強化合作

從經營的層面來看,教師社群應該根據學校發展目標和自身特點,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藉以凝聚成員共識,建立合作文化。對於跨領域社群而言,則更應該注重發揮每個領域的專長,形成互補優勢、資源共用的合作機制。

(三)教師理念,開放學習與專業成長

從個人理念層面觀之,教師須轉變教學認知,建立與時俱進且開放的學習意識,接納新事物、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此外,教師也應將參與社群作為自我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透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方式,學習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數位人文社群-牌卡教材討論。(靜宜提供)
▲數位人文社群-牌卡教材討論。(靜宜提供)

結語:共創教學創新的未來

教師社群的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群和教師的共同努力。靜宜大學教師社群的發展經驗表明,透過完善制度的設計、資源的投入,以及鼓勵跨界協作等方式,可以為社群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從參與式學習的實踐到跨領域課程的開發,教師社群也展現了其在教學創新與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中的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平台,讓教學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更是充滿合作與創新的共好展現。未來,應進一步促進跨社群的交流連結,形成有機的創新網路,以及如何結合新興科技的力量,進一步提升教師社群的效能,都是值得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兼任教師 社群 評鑑雙月刊

延伸閱讀

小班制「共學」盛行 難防有前科狼師成灰色地帶

兩會前夕反腐 他「靠教育吃教育」被開除黨籍

賴總統:國際局勢不斷變化 工具機械業更要居安思危

人本交通全民參與 新北市府攜手淡大開啟工作坊

相關新聞

國教院建議教科書言明 2758號決議未提中華民國或台灣

國家教育研究院近日舉辦審定本教科用書三方座談會議,會中達成兩項共識,建議歷史教科書呈現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英文史...

教育部稱校園「大罷免」是公民活動 學者批:淪於詭辯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認為學生於校內擺放大罷免攤位屬學生言論自由、公民活動,非政黨活動,應予尊重,但教育部過去就曾函示說明教...

爭教師離線權 教團籲先加導師費

教師「離線權」話題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第一線教育現場認為,導師承擔大量班級經營與溝通責任,最需離線權保障。教團直言,即時通...

回響/非六都高中職 減招門檻放寬

本報去年報導,非六都縣市因人口外流與少子化,全台已有十八所公立高中職向教育部提出調降班級人數。教育部日前修正「高級中等學...

APCS 1年增至6次 實作可分級

隨著愈來愈多大學資工、電機系將APCS(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列為升學參採之一,報考人數也逐年增加。教育部如今迎來APC...

僑生來台就學被當「學工」 高中校長坦言:成部分學校「續命丹」

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有高中職「誘騙」東南亞華僑後代來台作為「學工」,透過僑生專班來台就學,卻被當作「學工」。中部一所知情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