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枋寮漁港燈塔疑溺水意外5人救起 1人游上岸、1人搜尋中

台大醫院387萬竊案追查半月 警嘆:嫌犯把自己藏得很好

熱成紅番薯!台北1地飆破39度 13縣市恐出現8級陣風

高教深耕計畫研議再加碼 大學進全球百大可獲補助 最快5月前定案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若大學系所或學科能進入全世界百大或50名內,研議另外加碼經費。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若大學系所或學科能進入全世界百大或50名內,研議另外加碼經費。圖/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現已有競爭型計畫高教深耕計畫,教育部指出,研議讓高教深耕計畫再度加碼,大學只要有科系所進入世界排名前50或100名內,科系所將可另外獲得加碼,維持排名,即可年年補助。

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昨天、今天在宜蘭大學舉行。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昨天表示,大學享有學術自由又不想被行政干擾,「但給國家社會什麼,要捫心自問。」台灣經濟實力已非小國,又十年努力下來還是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都沒有,「真是丟臉」,出了什麼問題大學要自己檢討。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若大學系所或學科能進入全世界百大或50名內,研議另外加碼經費,由各系所提出申請,符合教育部審核者可直接獲得補助,期待系所打造出世界級的亮點。

鄭英耀也說,期待大學訂定鼓勵創新辦法,例如鼓勵教師帶職帶薪創業,或與跟法人、產業雙主聘,希望透過各項創新作法,讓台灣早日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今補充,大學系所如在各學科排名進入世界百大或50名內,就能向教育部申請補助,經費會給予較多彈性,如學系可延攬新聘師資或提供教師彈薪薪資,「給大家子彈好好去努力。」科系所排名維持在百大或50名內,則年年都能獲得補助;反之,排名跌出百大或50名外就不再補助。

高教司補充說明,如QS或THE,大學都有掌握各領域的全球排名狀況,大專校院電資或人文社會領域學科已有部分進入全球前50或100名內,學校就可利用排名表現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再由教育部評估,最快今年5、6月前公布相關規定,但要配合政府整個經費審議狀況。

又近年台灣十分介意大學國際排名,中研院長廖俊智則於演說時說,「排名是達成目標後的附帶產物,不是目標本身。」如美國史丹佛大學,甚至退出部分排名機制;如同研究發表是側重解決了何種問題,而非發表篇數。

廖俊智也建議,各大學要設定自己的目標、考核機制要跟目標相同,考核要由利害關係人負最終責任。他以新加坡為例表示,該國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30年前還台灣差不多,但30年來急起直追已能比肩瑞士、荷蘭、芬蘭等大國,相較之下台灣則是在2016年左右開始走高,但和北歐等國仍有差距。

廖俊智說,新加坡90年初設定國家發展目標,設立新的大學並給予不同發展方向,引進國際人才競爭如同學術界的美國職棒大聯盟,各國人才都能來,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2000年至2005年間,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幾乎淘汰了20至30%的研究人員,考核嚴格但給予大量有效資源。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從1995年20億新加坡幣,2025年已投入2800億,而最重要者,是引進國際專家群長期諮詢。

高教深耕計畫 新加坡 教育部

延伸閱讀

教育部將不採認廣州暨大等學歷 黃國昌批拿學生開刀

廖俊智盼研究重貢獻解決問題 不以排名論文為目標

陸三校遭封殺/陳培哲:因統戰不認陸名校學歷 台灣獨有

陸3所大學隸屬統戰部 教部即起封殺

相關新聞

「高歌離席」不是成語!學子曝寫作文被打問號 原意跟「他」有關

在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高歌離席」這個詞彙,然而近日有網友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句成語,甚至還有高中生把它寫進作文中,最後被老師用紅筆圈出並打上問號,才知道原來沒有這個詞。貼文曝光後,引發廣大回響。

遭爆未利益迴避、涉圖利 葉丙成本人回應了

鏡週刊今天報導,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上任後辦理「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未盡利益迴避之責,恐涉及圖利。對此,他今透過教育部...

教長鄭英耀上任周年 全教總題減少校園濫訴等3大訴求

今天是520,也是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屆滿一周年,全教總提出減少校園濫訴、落實精緻教育、遏止私校小聯考等建議,盼教育部能透...

教部規定高中以下學生手機集中管理 名嘴師吐槽:天真還是無知?

教育部長鄭英耀14日宣布,今(2025)年9月開學後,高中以下學生進入學校得要將手機集中管理…

教育不能等!中央遲未核定竹縣高中經費 家長將陳情

新竹縣人口持續快速成長,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中招生高峰,新竹縣府提出「高中五大方案」至行政院,以提升高中教育量能。不過,截至...

學生自傷頻傳 新北檢討提解方

新北板橋某國中半年內接連發生3起學生墜樓案,有議員主張校長應比照政務官負政治責任,也要求教育局強化發掘高風險個案、設計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