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明後2天飆高溫上看37度 周三變天轉涼「全台有雨」

頻抨擊聯準會主席!川普憂引發市場恐慌 對開除鮑爾抱持審慎態度

兒盟調查:逾5成國中生對未來有壓力 易有情緒問題

兒盟調查指出,國中每班2至3人面臨情緒危機,波及身體健康。圖/兒福聯盟提供
兒盟調查指出,國中每班2至3人面臨情緒危機,波及身體健康。圖/兒福聯盟提供

根據衛福部2024年統計,過去5年間12至17歲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占比12.5%上升至18.4%,自殺已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兒福聯盟今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指出,54.3%國中生承受著對未來的壓力,而這些感到壓力的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率是未感受到相同壓力學生的2倍,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的比率更高出3.5倍。

兒盟表示,沉重的課業負擔與未來迷惘,不僅壓垮了青少年的青春,更成為心理健康危機的主要導火線。另一個可能造成情緒困擾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社群,兒盟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長達5小時,超過1/3的學生自覺沉迷於社群媒體,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困擾的比率,較未沉迷於社群媒體的學生高出2倍以上。

兒盟調查指出,有16.4%的學生每周超過一次感到情緒低落,等同於平均每班有2至3名學生有相關困擾,而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易怒13.6%、緊張12.6%、過度憂慮12.1%、害怕10.0%、無法控制焦慮9.8%,以及難以放鬆9.5%等。這些情緒問題進一步引發生理症狀,有近1成學生面臨每周超過一次入睡困難與頭痛等問題。

進一步追查情緒問題根源,調查發現,因未來而感到壓力的國中生更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包括50.1%會擔心自己的未來,46.2%因決定未來升學或就業感到巨大壓力,更有39.1%會給自己壓力以達到未來目標,而這些學生出現情緒問題的比率是其他人的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情形更高達3.5倍。

除此,國內研究皆指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到焦慮和憂鬱。 根據兒盟過去調查,台灣國高中生每周平均花費35小時在社群媒體上,相當於每天超過5小時,但數據顯示37.7%的青少年存在社群媒體沉迷問題,他們出現情緒困擾的比率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

數據更揭示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兒盟指出,家人支持較高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多重身心症狀的比率均僅為支持較低者的一半左右。而同儕支持較高的青少年,情緒困擾和多重身心症狀的比率也相對較低,證明良好的親子互動和同儕支持不僅能有效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還能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建立自我認同,培養健康的心理與社交能力。

為此,兒盟特別推出完全免費的《青春不該EMO一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指南」線上課程,並提出4項呼籲,包括政府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檢查,並鼓勵家長要陪伴孩子運動,兒盟也釋出孩子可以使用的各項免費資源,期盼共同為青少年營造支持的友善環境。

情緒低落 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

兒盟:過半國中生感壓力 易有情緒問題及身心症狀

台東某國中生疑虐貓還拍片PO網 鄉民罵爆校方道歉了

3名國中生表姊妹集體離家 從苗栗到台中東勢被警方尋獲

北榮擁多位排名世界前2%醫師 克國參訪推心理健康服務

相關新聞

國教院建議教科書言明 2758號決議未提中華民國或台灣

國家教育研究院近日舉辦審定本教科用書三方座談會議,會中達成兩項共識,建議歷史教科書呈現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英文史...

教育部稱校園「大罷免」是公民活動 學者批:淪於詭辯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認為學生於校內擺放大罷免攤位屬學生言論自由、公民活動,非政黨活動,應予尊重,但教育部過去就曾函示說明教...

爭教師離線權 教團籲先加導師費

教師「離線權」話題近來吵得沸沸揚揚,第一線教育現場認為,導師承擔大量班級經營與溝通責任,最需離線權保障。教團直言,即時通...

回響/非六都高中職 減招門檻放寬

本報去年報導,非六都縣市因人口外流與少子化,全台已有十八所公立高中職向教育部提出調降班級人數。教育部日前修正「高級中等學...

APCS 1年增至6次 實作可分級

隨著愈來愈多大學資工、電機系將APCS(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列為升學參採之一,報考人數也逐年增加。教育部如今迎來APC...

僑生來台就學被當「學工」 高中校長坦言:成部分學校「續命丹」

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有高中職「誘騙」東南亞華僑後代來台作為「學工」,透過僑生專班來台就學,卻被當作「學工」。中部一所知情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