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今年第二例!未滿一歲嬰出現肝炎、敗血症 染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亡

天冷騎車「要先暖車嗎」?台灣YAMAHA曝正解:做錯恐傷引擎

英倫花見:在英國保存日本櫻花品種的植物學家「櫻格拉姆」故事

孩子開學無法收心…家長可以這麼做! 醫授5招防「收假症候群」

本周二是國中小開學日,孩子若有無法收心,甚至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情況,可能是收假症候群或學校恐懼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本周二是國中小開學日,孩子若有無法收心,甚至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情況,可能是收假症候群或學校恐懼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本周二是國中小開學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潘建志提醒,孩子若無法收心,甚至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情況,家長可從旁協助調整作息,並透過溝通、言語鼓勵找出癥結點,也可在返校日、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上下學,擺脫「收假症候群」。

高中、國中、國小學生歷經為期21天的寒假,其中國中小學生在假期接近尾聲時,難免出現恐懼、焦慮及排斥上學等無法收心的情況,如同節後症候群(Post-holiday syndrome,又稱收假症候群)。潘建志建議,家長可從旁協助孩子調整作息、返校日勿請假、多溝通與鼓勵、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親師合作等方式,幫助改善相關問題。

一、調整作息:寒暑假等長假後,孩子容易日夜顛倒,導致生活作息紊亂,可在鄰近開學日約前一周,幫助孩子調整回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

二、參加返校日:返校日有助於孩子調適心態,也能見到許久不見的同儕,因此建議不要隨便請假,若學校在寒暑假時有開放民眾入內,家長也可在鄰近開學日的前幾天,帶孩子回去校園散步。

三、多溝通與鼓勵:孩子無法收心,甚至對學校心生牴觸,家長可透過溝通、言語鼓勵找出癥結點。

四、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國中前的孩子,不論平時是否自主到校,家長都可在開學日當天親自接送上下學;國中後的孩子,家長不妨多訓練養成獨立上下學的習慣。

五、親師合作:孩子仍無法收心,不願意回去學校上課,家長可告知班級導師,請導師留意孩子在校的情況,若需要進一步協助,也可尋求校內輔導教師。

不過,潘建志說,若孩子持續排斥到校上學,可能源自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又稱拒學症),症狀包括返校時出現噁心、頭暈等身心異常反應,在家時情況好轉;或幼兒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當孩子一離開親朋好友所在的環境時,有冒汗、心悸,甚至無法正常言語等情況。

潘建志說,外籍配偶子女,或出生在衝突不斷的高風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孩子,及曾遭遇校園霸凌、教師責罰後忿恨難平的學生,都有較高機率得到學校恐懼症,常見於學齡初期的兒童,有的會隨著年紀漸長,或與同儕、教師相處後好轉,若伴隨憂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心理障礙,須以諮商、行為或藥物治療改善,或經監護人同意後申請在家自學。

小學生 返校 開學日

延伸閱讀

禮拜二才開學!大票家長搞錯「老師提醒才知道」 教部曝原因

北市校園操場使用率高 市府今年編1.1億修建北一女等16校

開學在即防流感 新北議員送口罩到汐止中小學校

流感疫情升溫 新北汐止議員開學前送學校上萬瓶乾洗手

相關新聞

僑生來台就學被當「學工」 高中校長坦言:成部分學校「續命丹」

天下雜誌報導,台灣有高中職「誘騙」東南亞華僑後代來台作為「學工」,透過僑生專班來台就學,卻被當作「學工」。中部一所知情的...

網紅作家蔡潔米呼應央視貼文挨批 暫關IG回覆功能

時尚網紅作家蔡潔米響應中共官方主張,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省」,遭ELLE Taiwan切割,合作品牌也發聲明終止合作,蔡潔...

首航成功!教育部御風輪海事實習船 返回高雄母港

教育部斥資16.5億元打造御風輪海事實習船,上月底首航前往日本東京,今天結束海上實習課程返回高雄港泊靠17號碼頭,高科大...

國中會考17.5萬人報名 創新低

一一四年國中教育會考已完成報名,全國十八個考區及大陸考場總報名人數計十七點五萬人,再創新低,但更大的招生危機還在後頭。面...

巴頭、推摔都觸法 南市要求各幼兒園張貼「虐童零容忍」海報

台南市政府為確保幼兒園全面落實正向管教,教育局製作並發送「虐童零容忍」海報,分為教保服務人員版與機構負責人版,要求各園將...

台積電員工子女免設籍入學惹議 高市教育局:僅個位數申請

台積電高雄廠5座廠房將聘用8000多名員工,高雄市教育局在現階段廠房設置期間,提供員工子女免遷戶籍,只要拿出台積電員工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