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央行理事會明登場…銀行高層曝「大型行庫3警訊」 喊話:房市別再打了

MLB/開轟自謙「有點微妙」 大谷翔平英雄訪問引爆歡呼聲

「橫豎研究所」暫時休戰金秀賢 為這事點名台灣

十大性與情感新聞出爐 教團:政府推廣性教育遠不及性平教育

台灣性教育學會、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連續五年辦理「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選拔,今日辦理2024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記者會。記者李芯/攝影
台灣性教育學會、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連續五年辦理「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選拔,今日辦理2024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記者會。記者李芯/攝影

台灣性教育學會、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偕國教行動聯盟連續5年辦理「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新聞事件」選拔,其中,第一項為針對家長進行的「台灣本土化性教育需求」問卷調查結果。專家表示,政府強推性別平等教育,對促進性健康的資源投入卻差很多,青少年容易落入「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想法。而在性教育方面,根據調查,台灣家長認為性安全、性健康的教學應提早,性吸引力、性愉悅則需延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全面性教育」(CSE)概念,教育部2023年曾表示,將作為未來課綱研修的基礎,研擬中學階段全面性教育實施指引。不過,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表示,我國家長的意見與聯合國建議並不一致,反映我國國情及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與國外不同。

舉例來說,我國家長更在意性安全、性健康,因此「身體界線」、「自我保護」、「降低性風險」等主題的建議教學階段均較聯合國建議年齡為早,甚至部分在學齡前就應教導。對於性吸引力、性愉悅感受、懷孕避孕等內容,由於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速度和國外不一樣,像是談戀愛、有親密交流的年齡段較晚,因此建議延後教導。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目前政府強推性別平等教育,對青少年性健康促進的資源投注卻遠遠不及。現今網路性資訊來源紛雜但取得容易,而家庭教育弱化、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導致青少年無法做出正確的性健康決策。2012年至2024年間,青少年淋病病例在10至19歲群體中增長6至7倍。

楊聰財認為,性別平等教育強調「身體自主權」,但身體自主權有權利與義務兩部分,青少年容易落入「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想法。未來性教育應以「自尊自愛」為核心,強調健康親密關係的重要性,呼籲政府針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做全盤的規劃,充實專業師資、師資在職培訓,並與時俱進設計性健康教育教材。

今年入選的十大事件,還包含青少年性病、兒少性剝削、數位性暴力、性別友善廁所、代理孕母爭議等等,國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張文昌表示,賴清德總統上任前提出「健康台灣」的目標,從十大新聞中看見的卻是婚育困境、性健康、性教育的不足、親密關係暴力,顯示「健康台灣」既不健康、不幸福,更不快樂。

性健康 性教育

延伸閱讀

性平小扎根 北市編百萬補助性平桌遊給公私立幼兒園

114學測英文/補習班作文猜題命中「颱風假」 教團1原因喊不意外

114學測國文/命題緊扣15篇古文 教團:沒考國學常識卻列必選修「有矛盾」

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攀升 民團:3次心理諮商是基本應延續

相關新聞

網紅作家蔡潔米呼應央視貼文挨批 暫關IG回覆功能

時尚網紅作家蔡潔米響應中共官方主張,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省」,遭ELLE Taiwan切割,合作品牌也發聲明終止合作,蔡潔...

首航成功!教育部御風輪海事實習船 返回高雄母港

教育部斥資16.5億元打造御風輪海事實習船,上月底首航前往日本東京,今天結束海上實習課程返回高雄港泊靠17號碼頭,高科大...

國中會考17.5萬人報名 創新低

一一四年國中教育會考已完成報名,全國十八個考區及大陸考場總報名人數計十七點五萬人,再創新低,但更大的招生危機還在後頭。面...

巴頭、推摔都觸法 南市要求各幼兒園張貼「虐童零容忍」海報

台南市政府為確保幼兒園全面落實正向管教,教育局製作並發送「虐童零容忍」海報,分為教保服務人員版與機構負責人版,要求各園將...

台積電員工子女免設籍入學惹議 高市教育局:僅個位數申請

台積電高雄廠5座廠房將聘用8000多名員工,高雄市教育局在現階段廠房設置期間,提供員工子女免遷戶籍,只要拿出台積電員工證...

ALD童暫緩升學遭拒 母陳情總統

高雄趙姓小六男童患有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LD),父母認為他腦萎縮嚴重,二度申請延長修業年限,盼暫緩升國中,不過高市教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