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違反政治獻金法 監院裁罰374萬、沒入5579萬

抓到「彭家軍」了!高雄稅務抽獎8成獎項被他抽中 駭入手法曝光

獨/才開幕1年!基隆唯一「雙月食品社」低調熄燈

學生手機成癮、帶「AB機」 教育部:訂定強度高的規範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用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記者李芯/攝影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用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記者李芯/攝影

立法院今日針對學生手機成癮問題舉辦公聽會,教學現場反映缺乏明確、強制的學校手機使用規範,導致教師管理困難,學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不遵守使用時間、就是帶「AB機」到校。教育部表示會依照公聽會形成的共識,對現行作法做必要的檢討,並訂定管制強度高的規範。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范雲今主持「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范雲表示,手機對學生學習有非常多負面影響,像是過多通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太多未經篩選的資訊、社群媒體演算法讓學生認識的世界越來越極端,因此,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規範學生使用手機。以美國為例,拜登政府就創立兒少網路安全小組,加州州長在上月底通過校園禁用手機法案。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提醒,螢幕使用時間過長會讓注意力分散。尤其現在多功能的任務會使學生專注力分散,長遠來說會影響認知神經功能是有影響的,並引起情緒行為、睡眠問題。

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李雅文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不會遵守使用時間和規定,甚至會有「AB機」,交出一支手機、私底下還有一支。如今教師管教權低下,教育部提供的僅是校園行動載具管理「原則」,老師缺乏法律規範管理,應訂定相關辦法,明確規定國中小學生在校禁止使用手機,或由學校統一管理,並有政策支持購置手機的統一管理設備。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教育部應儘速發展相關指引,有效宣導給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以形成具體共識,同時勿增加基層教師負擔,避免讓教師承擔行政管理的重擔,確保政策徹底執行。

EdYouth一滴優教育協會理事長李瑞霖說,根據協會在社群媒體的調查,有九成參與投票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不該收手機,但學生「不希望收手機」不等於「不希望建立手機指引」,他們一樣期待有全國統一的法規。他也強調,學生是數位原民,突然說不能用當然會有很大的扞格,讓學生學習如何使用手機、了解有哪些危害,才是解決問題關鍵。

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表示,過去教育部對行動載具的使用採「正向使用」原則,如今觀察公聽會現場,普遍希望採取強制性規定,將會依照公聽會形成的共識做必要的檢討,來訂定管制強度高的規範。

教師 教育部 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

立委建議開放香港、日本陸生來台 教育部:再詳細討論

豐原高中生遭霸凌輕生 教育部將涉案主任教官撤職停用2年

私校祭獎勵金鼓勵學生修AI學程 教育部尊重

范雲爭取加人加錢解決教師荒 卓榮泰:誠懇做檢討

相關新聞

網紅作家蔡潔米呼應央視貼文挨批 暫關IG回覆功能

時尚網紅作家蔡潔米響應中共官方主張,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省」,遭ELLE Taiwan切割,合作品牌也發聲明終止合作,蔡潔...

首航成功!教育部御風輪海事實習船 返回高雄母港

教育部斥資16.5億元打造御風輪海事實習船,上月底首航前往日本東京,今天結束海上實習課程返回高雄港泊靠17號碼頭,高科大...

國中會考17.5萬人報名 創新低

一一四年國中教育會考已完成報名,全國十八個考區及大陸考場總報名人數計十七點五萬人,再創新低,但更大的招生危機還在後頭。面...

巴頭、推摔都觸法 南市要求各幼兒園張貼「虐童零容忍」海報

台南市政府為確保幼兒園全面落實正向管教,教育局製作並發送「虐童零容忍」海報,分為教保服務人員版與機構負責人版,要求各園將...

台積電員工子女免設籍入學惹議 高市教育局:僅個位數申請

台積電高雄廠5座廠房將聘用8000多名員工,高雄市教育局在現階段廠房設置期間,提供員工子女免遷戶籍,只要拿出台積電員工證...

ALD童暫緩升學遭拒 母陳情總統

高雄趙姓小六男童患有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LD),父母認為他腦萎縮嚴重,二度申請延長修業年限,盼暫緩升國中,不過高市教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