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東局勢升溫加上Fed轉鷹 台指期夜盤承壓走低、失守21,600關卡

校方回應了!逢甲大學遭勒索軟體Nova攻擊 資安專家揪1點坦言:罕見

學生戀愛禁令!7成民眾反對 教團調查:逾半支持情感教育必修

黃昆輝教授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情感教育民意調查」記者會,調查指出,近7成民眾「不同意」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記者許維寧/攝影
黃昆輝教授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情感教育民意調查」記者會,調查指出,近7成民眾「不同意」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記者許維寧/攝影

黃昆輝教授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情感教育民意調查」記者會,調查指出,近七成民眾「不同意」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但也認為青少年面對人際挫折時,情緒管理能力欠佳。更有八成民眾認為,青少年於成長過程中有被排擠、孤立的經驗,因此有六成民眾支持,情感教育應列為學校必修。

調查指出,對學校禁止高中以下學生談戀愛,受訪民眾中有68%表示不同意,僅28.6%同意。其中男性不同意比率達74.9%,顯著高於女性55.1%。若綜觀年齡層,則以23至24歲民眾不同意的比率最高達79.4%,顯著高於35至49歲的61.1%和50歲以上42.3%。

民調小組委員馮清皇表示,過去台北市衛生局也曾對小學至高中5萬名學生做調查,發現民國102年時,小學約有2成學生有初戀經驗,國中近3成,高中更是近5成。如果戀愛是互動下產生的成果,則明令禁止是否有用,值得各界思考。

馮清皇也指出,調查也發現,受訪民眾認為,當青少年面對人際關係挫折或關係不順利時的情緒管理能力,78.6%民眾認為不好,其中更包括40.1%認為「很不好」。可以想像為何近年校園中師生衝突,以及學生憂鬱就診等狀況愈來愈多。

但調查也顯示,有79.1%民眾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有被排擠、孤立的經驗,而青少年面對人際挫折時情緒管理能力又不佳,可見情感教育並未落實,但也有44.4%民眾認為,當青少年陷入情感挫折等困境時,最重要的支援來自於家人的陪伴和接納,高過朋友的支持與鼓勵。

民調小組召集人郭生玉表示,青少年為情所困時有所聞,加上課業壓力重,各種情緒困擾繁雜。建議各級學校應落實情感教育,目前中學情感教育屬於性別教育課程的一環,屬融入課程,等於老師要有心自己教,而在校園仍重視升學的風氣下,沒有落實教導的學校反而較多,也呼籲教育部拿出有效的推行策略。

再者,郭生玉也說,調查揭示青少年和家人的關係不睦,可見也有必要對家長實施情感教育、提升家長情感教育知能,教育部也應一併加強。

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田秀蘭則表示,目前高中設有自主學習項目,教師也有機會開設選修,情緒教育不妨從選修課開始,再逐漸編入必修教材,或針對家長開設講座、團體課程也是可行做法。

問卷調查時間為今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使用網路問卷調查,調查題目共13題,對象為18歲以上國民,有效樣本共1萬3191人。

情緒

延伸閱讀

剴剴案引發爭議 兒福聯盟不再由教育部管理 改歸衛福部

確定了!教育實習獎助金增至1萬元 回溯8/1發放

32年未調整! 全教總籲特教加給調升不要拖 教育部:研議中

明道大學等4大專校院7月退場 教育部今核定法人解散

相關新聞

「高歌離席」不是成語!學子曝寫作文被打問號 原意跟「他」有關

在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高歌離席」這個詞彙,然而近日有網友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句成語,甚至還有高中生把它寫進作文中,最後被老師用紅筆圈出並打上問號,才知道原來沒有這個詞。貼文曝光後,引發廣大回響。

遭爆未利益迴避、涉圖利 葉丙成本人回應了

鏡週刊今天報導,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上任後辦理「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未盡利益迴避之責,恐涉及圖利。對此,他今透過教育部...

教長鄭英耀上任周年 全教總題減少校園濫訴等3大訴求

今天是520,也是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屆滿一周年,全教總提出減少校園濫訴、落實精緻教育、遏止私校小聯考等建議,盼教育部能透...

教部規定高中以下學生手機集中管理 名嘴師吐槽:天真還是無知?

教育部長鄭英耀14日宣布,今(2025)年9月開學後,高中以下學生進入學校得要將手機集中管理…

教育不能等!中央遲未核定竹縣高中經費 家長將陳情

新竹縣人口持續快速成長,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中招生高峰,新竹縣府提出「高中五大方案」至行政院,以提升高中教育量能。不過,截至...

學生自傷頻傳 新北檢討提解方

新北板橋某國中半年內接連發生3起學生墜樓案,有議員主張校長應比照政務官負政治責任,也要求教育局強化發掘高風險個案、設計情...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