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AI和人文共榮 中研院院士帶給台灣的啟示
中研院院士會議昨選出28名新科院士,創下近30年來的新高。人文院士有6名,一掃前兩屆的低迷,也創下新高。此次的新科院士名單相當豐富多元,既有發明生成式AI關鍵技術的台積電院士余振華、也有中研院來台後首位法律院士王澤鑑,與台灣新儒學代表人物楊儒賓;以及研究勞工議題、父親是白恐受難者的柯志明。從新科院士研究的領域,可以看到台灣社會與文化的豐富多元。
2016年中研院修改組織法加入工程科學組後,院士名額天花板從30名提高為40名,卻只選出新科院士20名,僅比上屆多兩名,是足額的一半,顯示各領域都有人才斷層問題。當時上任未久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人才斷層」將是他上任面臨的最大挑戰。8年後廖俊智主持院長任內最後一次院士會議,新科院士名單繳出28名的漂亮成績。台灣「人才斷層」的危機是否解除還未可知,至少可以看見中研院的努力。
人文院士名單是此次最令人驚豔之處。2016年舉辦的中研院院士會議,人文社科組僅提名5名院士候選人、3人當選,創下近年最低紀錄。中研院為此成立特別小組加強提名。2018年人文院士候選人10名,5名當選。2020年因疫情延期,2022年的院士選舉比上屆多了兩年累積,卻又退步僅4名當選。據了解今年人文組提名不足10名,卻有6名當選,創下近年最高的當選率。
此次人文院士名單出現許多新的領域。相隔70年才出現的法律院士,院士王澤鑑是兩岸民法第一人,其著作等身有「天龍八部」之稱,影響深遠卻遲到86歲才當選院士。近年諸多社會重大爭議最後都訴諸法律解決,王澤鑑的當選,代表法律的價值在台灣受到重視。專注於農民研究與工業與勞動關係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的當選,也證明台灣對勞動議題的重視。
AI浪潮席捲全球,台灣出現「理工夯人文冷」的現象。但中研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電腦科學與電子工程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卻認為,正是在AI時代,人文領域的人才更形重要。AI可以把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都改變卻不被察覺,人文人才可以阻止AI可能帶來的災難。
孔祥重認為,台灣擁有晶片到系統平台供應鏈的世界領先地位,更應該加入人文領域的資源,發展和維護符合台灣多元、民主價值的Al模型,讓台灣成為多元化和包容性內容的文化中心。從這次中研院新科院士的名單,可以看到台積電與法學、新儒學、勞工研究融合的多元組合,這也正是台灣未來應該發展、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