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秀賢撐不住?經紀公司急求見金賽綸媽媽:有些內容她可能不清楚

不放過同盟?南韓被列「敏感國家」與台灣同級別 竟是拜登下台前決定

教育部推新南向、國際生計畫 學位生占一成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大學推動國際招生及台灣優華語計畫之執行成效及檢討」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立委李芯/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大學推動國際招生及台灣優華語計畫之執行成效及檢討」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立委李芯/攝影

中國大陸疫情以來暫停陸生來台,我國境外生人數仍有上升趨勢,108學年外國學位生人數為3萬1811人,112學年成長到3萬7062人。教育部今表示,透過新南向專班、促進國際生來台及留台實施計畫等,期待招收更多國際生來台,並充實產業所需人才。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列席就「大學推動國際招生及台灣優華語計畫之執行成效及檢討」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潘文忠表示,依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112學年境外生人數為11萬6038人,學位生為6萬7299人,占學生總數10.6%。108學年至110學年受疫情影響及各國邊境管制政策因素,非學位生人數受到影響,但外國學生及僑外生人數仍逐年穩定成長。

108學年外國學位生人數為3萬1811人,112學年成長到3萬7062人;含港澳生的僑生學位生人數從108學年的2萬3366人,112學年成長到2萬8109人;大陸學生人數則受到對方暫停學位生來台影響,108學年有8353人,112學年剩下2128人。

其中,因新南向計畫的推動,112學年來自新南向國家的境外生計7萬1012人。境外學位生主要三大來源國均為新南向國家,分別為越南(1萬8930人)、印(1萬100人)及馬來西亞(1萬97人)。

教育部透過推動「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促進國際生來台及留台實施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冊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因應不同國家學制、留學規定,提供大專校院招生彈性措施,並協助學校建立國際化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強化國際生來台就學適應及輔導其畢業後留台服務。

同時,為擴大吸引美歐地區學生台研習華語,教育部自110年10月起推動「台灣優華語計畫」,透過大學「校對校」合作推動華語文教育雙向交流,目前已完成第4期計畫徵件。自110年至112年共計483名外國學生透過優華語計畫來台研習華語,並已選送102名華語教學人員赴美歐紐澳地區授課。

潘文忠表示,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及國際人才競爭,教育部透過放寬招生規定、推動各項國際招生計畫及協助大學營造國際化之環境等策略,期能招收更多國際生來台,以充實產業所需人才,並藉跨部會合作與國際合作,促進華語文教育的推廣。教育部仍會持續積極蒐集各方意見,作為未來相關政策評估、推動的參考。

教育部 潘文忠 華語

延伸閱讀

桃園高中生遭剪髮霸凌 教長潘文忠:待調查結果出爐

任內最困難工作潘文忠這麼說 品德教育「不是讓孩子背教條」

影/獎懲準則變相廢除制服? 潘文忠澄清:各校決定

偏遠教師久任獎金成「久等獎金」 教育部:滾動式修正

相關新聞

賴總統籲重啟陸生來台 大學問網站將開升學專區

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及,兩岸重啟對話和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大學問網站今天表示,將開設「陸生專區」頻道,整理來台升學相...

網紅作家蔡潔米呼應央視貼文挨批 暫關IG回覆功能

時尚網紅作家蔡潔米響應中共官方主張,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省」,遭ELLE Taiwan切割,合作品牌也發聲明終止合作,蔡潔...

首航成功!教育部御風輪海事實習船 返回高雄母港

教育部斥資16.5億元打造御風輪海事實習船,上月底首航前往日本東京,今天結束海上實習課程返回高雄港泊靠17號碼頭,高科大...

國中會考17.5萬人報名 創新低

一一四年國中教育會考已完成報名,全國十八個考區及大陸考場總報名人數計十七點五萬人,再創新低,但更大的招生危機還在後頭。面...

巴頭、推摔都觸法 南市要求各幼兒園張貼「虐童零容忍」海報

台南市政府為確保幼兒園全面落實正向管教,教育局製作並發送「虐童零容忍」海報,分為教保服務人員版與機構負責人版,要求各園將...

台積電員工子女免設籍入學惹議 高市教育局:僅個位數申請

台積電高雄廠5座廠房將聘用8000多名員工,高雄市教育局在現階段廠房設置期間,提供員工子女免遷戶籍,只要拿出台積電員工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