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族群歧視事件頻傳 學者:族群反霸凌可納獎懲辦法
今年發生台中一中「烯環鈉」、台大「火冒4.5丈」布條等事件,讓族群歧視成為教育界關注焦點。對此,學者認為可以參照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做法,在各校獎懲辦法中提到族群反霸凌的規定,教育主管機關從現在就能開始做。教育部次長林騰蛟也回應,會請國教署研究處理。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早召開「如何讓每個人在台灣有尊嚴的生活」公聽會,討論原住民教育、提升學校族群共存共榮意識。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陳張培倫指出,雖然相關公部門早就啟動反族群歧視霸凌工作,還是可以再做一些努力。
今年上半年發生多起校園族群歧視事件,陳張培倫表示,社會對特定族群主觀偏見很難完全消除,但可防止主觀偏見外化成為歧視言行,族群平等或反歧視立法工程尚未完竣之前,教育部可以參考性別平等教育法經驗,就族群平等、反歧視教育所涉及的相關議題,包含學習環境、學習資源、課程、教材等等,盤點各校在既有條件上還能再做什麼。
陳張培倫也說,學校性別平等、族群平等受關注程度有差別,各校學生獎懲辦法中,會因應性平法規定敘明與性別有關的反霸凌規範,但各校獎懲辦法卻很少提到族群反霸凌規定,有可能造成校內師生在性別與族群歧視問題上敏感程度有明顯落差。教育主管機關應提醒各校在既有獎懲辦法加註族群歧視問題,藉由這樣的手段提升校園師生意識與警覺心。
台灣大學社工系副教授Ciwang Teyra則提醒,很多人沒有想傷害別人,卻沒有覺察言論中帶有歧視,這樣的「隱微歧視」需要被認真關注。國內外研究都發現,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隱微歧視會影響身心健康,Ciwang Teyra表示,近期國內針對原住民大專校園學生的調查指出,頻繁接觸到隱微歧視的學生憂慮和焦慮程度愈高,呼籲原住民族人、不利人口的群眾需要被理解和支持。
林騰蛟回應指出,針對學者提出獎懲辦法的建議,會請國教署來參考處理。此外,針對今年上半年發生的校園歧視事件,教育部除督導學校及教育主管機關改善,也蒐整相關案例並宣導,請學校及教育主管機關以適當方式機會教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