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民主黨籍州議員夫婦遭暗殺身亡 槍手冒充警察登門行凶

普亭致電川普祝生日快樂 雙方都盼結束中東衝突

傷痕累累!桃園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施暴 家長不配合管教

桃園有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暴力相向,教團疾呼市府和教育部要有積極作為。圖/桃園市教師會提供
桃園有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暴力相向,教團疾呼市府和教育部要有積極作為。圖/桃園市教師會提供

桃園教師會和桃園市各級學校產業工會今天爆料,近日接到4、5起通報校園暴力事件,其中甚至有老師多次遭學生攻擊受傷,讓該師至今壟罩在暴力陰影之下。教團疾呼市府應有更具體作為,中央也應修補法令不足,別讓老師淪為「肉盾」。

教育局副局長賴銀奎回應,均已安排特殊教育輔導團入校進行個案訪視輔導,並依學校評估需求,補助助理人員及因應學生情緒高張時暫時性彈性課程鐘點費用,讓學校得視學生情形彈性安置、抽離學生及調配所需人力,優先維護校內師生人身安全。

賴銀奎表示,若教師依法執行職務涉訟有延聘律師費用需求,可依「教師因公涉訟輔助辦法」向教育局申請經費補助;至於教團提及修法議題,市府也將函請教育部研議修訂法規。

教團表示,這4、5起校園暴力事件主要發生在國、高中校園,其中有高中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暴力相待,造成手部傷痕累累,連班上學生也被該名學生拳腳相向。

教團表示,發生暴力事件後,校方窮盡「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22條規定的輔導管理辦法,並在無效後依該注意事項規範的特殊輔導管教措施,請警察到校、救護車送醫,並請家長帶回自行管教2天等,由於該注意事項對家長不具強制性,在家長不願配合之下,施暴學生仍持續到校,至今學校師生仍壟罩在暴力陰影。

教團表示,教育人員面對有暴力傾向的學生或家長時,往往得承擔不可預期的人身安全風險,輕則挫傷擦傷、重則有重殘風險,市府應正視校園暴力,面對持續性的攻擊事件有更具體作為,包括補足學校所需人力與物力,當教育人員為防止學生自傷或傷人事件而受傷時,應比照「公務人員保障法」給予慰問、補償和休養,若教育人員為防止學生自傷或傷人,不得不做出強制行為,因此衍生後續遭監護權人訴訟威脅,也應依照「教師因公涉訟辦法」給予教育人員司法訴訟後援。

教團表示,現行輔導管教的困境在於,當面對具有長期傷人紀錄的學生,學校除持續提供正向輔導外,並無其他積極方式可維護校園師生安全,注意事項雖有明載帶回管教、移送少年輔導單位、規劃參加高關懷課程、移送警察或司法機關等方式,實務上還須監護權人配合,不配合也不會有任何罰則,導致學校就算完備程序,對監護權人仍毫無拘束力,對此中央也應彌補法令不足。

教團直言,多年前桃園某國中曾發生家長持電擊棒攻擊事件,就是因現行輔導管教措施無法有效阻止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導致被攻擊學生的家長動用私刑報復;親師合作是輔導管教的重要環節,不能冀望學校以正向輔導解決一切學生異常行為,卻忽略家庭教育的配合,否則校園暴力最終往往走向師生互告、生生互告、家長間互告做為句點。

桃園有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暴力相向,手腳都有挫傷。圖/桃園市教師會提供
桃園有女老師多次遭學生暴力相向,手腳都有挫傷。圖/桃園市教師會提供

桃園 校園暴力事件 教師

延伸閱讀

爆肝教室:日本中小學教師的過勞實態

南韓女教師之死:校園惡性投訴與「侵害教權」問題

班班有冷氣老師想吹要自費? 教育局:不會讓老師出錢

台大寄存15名額 教團:應減招反映市場現實

相關新聞

賴總統籲重啟陸生來台 大學問網站將開升學專區

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及,兩岸重啟對話和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大學問網站今天表示,將開設「陸生專區」頻道,整理來台升學相...

「高歌離席」不是成語!學子曝寫作文被打問號 原意跟「他」有關

在網路上經常可以看到「高歌離席」這個詞彙,然而近日有網友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句成語,甚至還有高中生把它寫進作文中,最後被老師用紅筆圈出並打上問號,才知道原來沒有這個詞。貼文曝光後,引發廣大回響。

遭爆未利益迴避、涉圖利 葉丙成本人回應了

鏡週刊今天報導,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上任後辦理「總統盃AI素養爭霸賽」未盡利益迴避之責,恐涉及圖利。對此,他今透過教育部...

教長鄭英耀上任周年 全教總題減少校園濫訴等3大訴求

今天是520,也是教育部長鄭英耀上任屆滿一周年,全教總提出減少校園濫訴、落實精緻教育、遏止私校小聯考等建議,盼教育部能透...

教部規定高中以下學生手機集中管理 名嘴師吐槽:天真還是無知?

教育部長鄭英耀14日宣布,今(2025)年9月開學後,高中以下學生進入學校得要將手機集中管理…

教育不能等!中央遲未核定竹縣高中經費 家長將陳情

新竹縣人口持續快速成長,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中招生高峰,新竹縣府提出「高中五大方案」至行政院,以提升高中教育量能。不過,截至...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