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震驚全美!吹牛老爹性犯罪案將終結MeToo時代?

台灣寶可夢中心開賣「Pokemon Sleep」睡眠寶可夢新品!卡比獸模型可愛必搶

今天關公生日!想中威力彩、大樂透別拜…習俗還有3種人不適合

台大寄存15名額 教團:應減招反映市場現實

少子化衝擊,今年國立大學29個寄存名額中,台大竟占了15個。聯合報系資料照
少子化衝擊,今年國立大學29個寄存名額中,台大竟占了15個。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國立大學29個寄存名額中,台大竟占15個,且都是大學部同一個系。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認為,不是招不到學生,而是招不到台大認為優秀的學生,且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國立大學不該再增加名額;教團表示,台大寄存名額反映市場趨勢,每個學校都該重新盤點、各科系需縮編。

廖慶榮表示,寄存名額對很多學校來說是怕招不到學生,但對台大來說,不是招不到,而是招不到他們認為優秀的學生,今年台大大學部某科系申請獲准15個寄存名額,相信這是經過校務會議討論的結果;少子化不該只是私立大學的問題,政府、國立大須共同協助高教健全發展,以目前狀況,國立大學不該再增加名額,並讓私立大學有更多生存空間。

廖慶榮說,比起歐美先進國家每所大學學生數量約1000至3000人,台灣不少大學學生從過去1萬人,近年受少子化影響降至5000至6000人,仍算很多,縮減規模是合理且可發展,但縮減過程如何能平順是個大問題。學校與企業不同,企業若生意不好、業務訂單減少,裁員不是太大問題,但學校不管公私立在學生減少情況下,如何讓老師減少,是困難且難做到的事情;學生減少是必然的過程,既然學生減少,老師也要減少,政府及學校需好好思考相關事宜及退場機制。

廖慶榮指出,除減少教職員人數外,也須以外籍生來補本地生的不足,但許多國家都爭取外籍生,如日本、中國,所以需要政府提供一些措施來協助各校爭取外籍生。

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指出,連龍頭大學都要寄存名額,表示少子化衝擊已到國立大學。對於很多私校來說,寄存名額根本是「寄無可寄」,勢必要面臨退場。而未來十年私立大學出現退場潮,國立大學也會面臨招生危機。

尤榮輝認為,寄存名額目的只是美化註冊率,提醒考生不能只看註冊率,「那只是美化的數字」。他認為教育部不能只公告整體的寄存名額,必須公告單一系所的寄存名額,以及近五年招生人數變動的情形,才能真實反映此一校系的狀況,避免學生誤踩地雷。

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說,現在各校都該重新盤點人數、科系應做一些縮編。台大寄存反映市場趨勢,該校某文科系出現15個寄存名額,顯示該科系招生情況不佳,台大過去雖每個科系都滿招,但很多都是大二就轉系,台大沒辦法抗拒教育部外加名額,只能技術性處理。

魏佳卉指出,過去20年受少子化影響,學生數量年年減少,但台大大學部招生名額卻年年增加,這是很弔詭的情況,「目前情況台大應同步減招來反映市場現實」;另頂大台、清、交、成、政等大學錄取人數占所有學測人數的10%,也就是說PR90就可以上頂大,相比過去前3%才能進入頂大情況差很多,台大收到PR值這麼差的學生也會有影響。

科系 少子化 台大

延伸閱讀

少子化主因是不婚不生?他揭單身最大好處 年輕人點頭狂讚:快樂一生!

教育部少子化廣告惹議 網友翻出「前傳二部曲」:2年前買遊戲機就被瞪

教部「0-6歲國家一起養」廣告助攻少子化? 影片急下架

少子化釀51大專院校寄存近6千名額 專家:製造滿桌假象

相關新聞

賴總統籲重啟陸生來台 大學問網站將開升學專區

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及,兩岸重啟對話和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大學問網站今天表示,將開設「陸生專區」頻道,整理來台升學相...

國防藥學系招生人數12年增3倍 藥師:供需失衡非民眾之福

日前教育部允許國內三家學士後醫學系新增招生名額,引發爭議,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主持會議,協調衛福部與教育部,維持國內130...

醫師增名額爭議未止 29醫團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

近期清華、中興、中山三校醫學系名額擴增爭議,已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制度邏輯是否被顛覆、政策承諾是否遭破壞的嚴重議題。...

遭控經歷涉假 台大副校長:爆料非事實、將採法律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廖婉君被爆料,她聲稱研究獲得數個國際通訊標準認證,但經歷涉嫌誇大不實。廖今天透過律師提出聲明,指未有違...

葉丙成請假接受性平案調查滿一個月 教育部:調查進行中葉持續請假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臉書發文涉洩露學生性平案個資,民進黨立委要求將其送性平會調查,葉丙成後來請假一個月,教育部性別平等教...

繁星錄取台大醫高中生科展作品遭撤獎 中市教育局說話了

台中一名高中生今年繁星錄取台大醫學系,其科展得獎作品被認定違反研究倫理,遭撤銷參賽資格與獎項;台灣大學將開會討論該生錄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