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麗島民調/賴蕭配支持度回穩 在野2陣營跌勢踩煞車

「灌籃高手」主題曲主唱食道癌逝!譚敦慈:日常一行為比染髮還毒

深田恭子與百億地產大亨婚前分手 被爆趁男友出差讓導演入香閨

偏鄉小校/一人成班 不缺設備缺後援

陳志鴻受訪時還是仁和國小的校長,現在也已轉調平地學校,為了就近照顧高齡母親,結束兩年「跑山」通勤的生活。記者蔡宗儒/攝影
陳志鴻受訪時還是仁和國小的校長,現在也已轉調平地學校,為了就近照顧高齡母親,結束兩年「跑山」通勤的生活。記者蔡宗儒/攝影

嘉義縣仁和國小除了電子白板,今年各班黑板還搭配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山林成對比。記者蔡宗儒/攝影
嘉義縣仁和國小除了電子白板,今年各班黑板還搭配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山林成對比。記者蔡宗儒/攝影
位於嘉義縣梅山鄉的仁和國小,地點極度偏遠,學校卻絕不破敗。二○一七年「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通過後,教育部挹注大筆經費到偏鄉學校,每三年補助兩百萬元,仁和國小於是改建了廁所、在每間教室擺出電子白板。

山中學校的硬體追上都市,甚至更高級。仁和國小持續升級設備,各班黑板都換新、搭配觸控式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原始山林形成強烈對比。

但前校長陳志鴻說,煩惱並沒有解除。偏鄉小校最缺的,不是硬體而是人─沒有學生。

陳志鴻說,今年送走三位畢業生、迎接一位新生,全校只剩五個學生,「學生人數掉到個位數,其實滿挫折的。」仁和國小所在的太和村,是個產茶為主的漢人村落,已經許久沒有聽過嬰兒的哭鬧聲,每年入學新生都不超過五人。

許多偏鄉小校努力面對「一人成班」的挑戰。陳志鴻說,師生「獨守空閨」,難達到舉一反三、教學相長;當學生少到無法呈現全班學習能力的「常態分布」時,「老師教出PR3的學生,該怎麼講?」學力落後看似直接反映老師教學不力,讓偏鄉老師備感挫折。

為替偏鄉老師增能,陳志鴻向教育部國教署申請「教學訪問教師計畫」,邀請教學優良的教師到偏鄉學校,花一學年協助偏鄉教師開發課程、增進教學專業。但極需協助的仁和國小遭到拒絕,理由是「學生數太少」。

陳志鴻無奈,訪問教師人數有限,分配給三十人以上的偏鄉學校,「是更有效益啦。」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八年來平均每年只有廿七所學校配對成功,全台灣偏鄉中小學高達一千多所,訪問教師的專業量能無法雨露均霑。

有許多民間團體投入偏鄉課後輔導,仁和國小也未得民間資源青睞。原因同樣是學生數太少、地點太偏遠。

陳志鴻擔任仁和國小校長的這兩年,除了尋覓資源,也力求發揮小校特色,設計「山林冒險」體驗教育,帶學生走訪石壁山和大尖山步道。在陳志鴻調校前,仁和國小整併了同學區的太和國小,精簡行政體系、積極面對偏鄉缺人問題,一面等待後援。但時間不等人,母親高齡,他也只能請調至平地,結束「山道校長」為偏鄉教育奮戰的日子。

偏鄉 偏鄉學校 偏鄉教育

延伸閱讀

靜宜大學「數位學伴」輔導偏鄉學童 教育部頒傑出學伴帶班老師

教育部推數位學伴計畫 苗縣2教師獲「傑出帶班老師」

石門區老梅國小轉型成實驗小學 引進KIST教育方法

彰銀主辦耐斯廣場聯貸案

相關新聞

六條文如虛設 教部允明年檢討偏鄉條例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條例」上路六年,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前進行全國首次偏鄉教改大調查,發現有六條文形同虛設,偏鄉師資、...

什麼環境長大的孩子容易低成就?揭開比城鄉差距影響更大的地方

從個人、學校到社群,全台各地都有人伸手拉起低成就孩子。然而若只靠單點力量,扶弱成效有限。主責的教育部、制定政策的中央、第一線的地方政府,都需要創新做法。

教師互挺/小校結盟 老師不被孤獨丟山頭

余晨慧是花蓮縣瑞穗鄉舞鶴國小的教務主任,也是學務主任、也是輔導主任。上個學年,舞鶴國小的工友退休,找不到人手,校長還要「...

偏鄉專聘師年限鬆綁? 教部:溝通中

立法院二○一七年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推出偏鄉限定的專聘教師制度,盼能留住教師。但本報調查,專聘教師制度...

AI教育浪潮 葉丙成籲政府做莊

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舉辦的二○三○AI教育年會論壇,昨進入第二天,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等人均出...

師資養成/超人老師 從教室教到學生家裡

「我是來教書,不是來做服務業的。」一位不願具名的偏鄉教師忍不住感嘆,她在師培體系中所受的訓練、對職涯的期待都是「純教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