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小校/一人成班 不缺設備缺後援

山中學校的硬體追上都市,甚至更高級。仁和國小持續升級設備,各班黑板都換新、搭配觸控式液晶螢幕,科技化程度與校外原始山林形成強烈對比。
但前校長陳志鴻說,煩惱並沒有解除。偏鄉小校最缺的,不是硬體而是人─沒有學生。
陳志鴻說,今年送走三位畢業生、迎接一位新生,全校只剩五個學生,「學生人數掉到個位數,其實滿挫折的。」仁和國小所在的太和村,是個產茶為主的漢人村落,已經許久沒有聽過嬰兒的哭鬧聲,每年入學新生都不超過五人。
許多偏鄉小校努力面對「一人成班」的挑戰。陳志鴻說,師生「獨守空閨」,難達到舉一反三、教學相長;當學生少到無法呈現全班學習能力的「常態分布」時,「老師教出PR3的學生,該怎麼講?」學力落後看似直接反映老師教學不力,讓偏鄉老師備感挫折。
為替偏鄉老師增能,陳志鴻向教育部國教署申請「教學訪問教師計畫」,邀請教學優良的教師到偏鄉學校,花一學年協助偏鄉教師開發課程、增進教學專業。但極需協助的仁和國小遭到拒絕,理由是「學生數太少」。
陳志鴻無奈,訪問教師人數有限,分配給三十人以上的偏鄉學校,「是更有效益啦。」教學訪問教師計畫八年來平均每年只有廿七所學校配對成功,全台灣偏鄉中小學高達一千多所,訪問教師的專業量能無法雨露均霑。
有許多民間團體投入偏鄉課後輔導,仁和國小也未得民間資源青睞。原因同樣是學生數太少、地點太偏遠。
陳志鴻擔任仁和國小校長的這兩年,除了尋覓資源,也力求發揮小校特色,設計「山林冒險」體驗教育,帶學生走訪石壁山和大尖山步道。在陳志鴻調校前,仁和國小整併了同學區的太和國小,精簡行政體系、積極面對偏鄉缺人問題,一面等待後援。但時間不等人,母親高齡,他也只能請調至平地,結束「山道校長」為偏鄉教育奮戰的日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