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未富先老 」求職陷困境… 我中高齡勞參率低

MLB/還是想待在洛杉磯!大谷翔平與道奇簽下10年7億美金史上最狂合約

人權議題融入課綱 學者:教再多也難敵社會影響

台大學生活動掛「火冒4.05丈」布條涉歧視。中央社
台大學生活動掛「火冒4.05丈」布條涉歧視。中央社

學生歧視言論頻頻登上媒體版面,教育部已將人權、性平、多元文化等議題融入108課綱,並推動審議式民主加強實作經驗。不過學者認為,學校教得再多,也難敵日常社會的影響。

從台中一中的「烯環鈉」到台大的「火冒4.05丈」,青年世代的言論屢屢踩到歧視紅線,教育體系成為眾矢之的,往往指責:「台灣的教育怎麼了」。

事實上,教育部已將人權、性別平等、多元文化等議題,都列入12年國教課綱中,要求各校在設計課程時適時融入。大專也推動「人權及公民教育促進方案」,定期統計開課數和追蹤列管。

除了課程外,教育部也推動「審議式民主」,鼓勵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進而在實際操作中,培養理性思辨的能力。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12年國教課綱推動後,教學現場確實有比以往更重視人權、性平等相關議題。例如社會科將近期發生的時事融入,在課堂上讓師生討論;國文科的古今選文,也有很多適合結合族群平等、反歧視相關議題。

侯俊良呼籲社會各界,不要因為幾個極端的個案,就否定整個教育體系和課綱的努力。但他也認為,最近發生的事件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很多時候是學生幽默用錯了地方,沒有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

侯俊良表示,自媒體發達的當下,「媒體識讀」變得非常重要,不只是要能辨別假訊息,學生也要瞭解媒體的議題設定,不要太輕易被媒體帶著走,並要學習多方接收、比較資訊來源,避免一直處於「同溫層」之中,進而在適當的引導下,思辨和澄清自身價值觀。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明星學校學生說出歧視的言論,民眾常指責教育沒做好,但其實這些話語,在許多政治人物身上也曾發生過。學子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即使每學期都有上相關課程,也難敵日常社會的影響。

陳宜倩說,當政治人物說錯話,道個歉就沒事了,又怎能要求學生對這些議題具備高敏感度且不犯錯。爭議事件背後其實是共犯結構,社會應一起檢討和反省。除了學校要教,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很重要,民眾也應加強對多元文化議題的敏感度,當自己處於優勢地位時,更要懂得尊重和包容,不去歧視弱勢族群。

陳宜倩以原住民族升學優待為例,學校很少說明原住民過去遭受多少系統性歧視等,政府因此才提供補償措施。在這樣的情形下,一般學生自然難以理解為何原住民可以加分。另外,包括轉型正義、性別等議題,也往往欠缺良好的說明解釋,間接導致偏見和歧視的產生。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以文字回應中央社指出,依聯合國國際人權公約,鼓勵學生有發表自由及意見不受干預的權利,但同時也反對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張。學校會根據各項指標,定時檢核校園人權環境,透過教學活動讓師生瞭解普世價值,進而養成尊重、包容等良好德行。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充,已於5月3日發函各級學校,重申禁止一切形式種族歧視,並要求各級學校依行政院109年5月8日核定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推動計畫」舉辦講習會和宣導,傳遞尊重多元族群文化理念。

人權 教育部

延伸閱讀

雙語政策問題多 教團促全面停止推動

軍公教明年確定調薪4% 全教總遺憾「跟不上物價漲幅」

停止雙語政策逾萬人連署 教團籲藍綠白總統候選人表態

公幼收費+寒暑假留課竟比準公幼貴近一倍 教團諷:台灣奇蹟

相關新聞

108課綱刪經典古文遭北一女師轟無恥 教長親上火線回應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指出,108課綱刪除如顧炎武的廉恥等經典古文,學生不再知道為何「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導致學生價...

侯賴柯挺雙語 全教總批錯誤政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日前向藍綠白三組總統參選人陣營提問雙語政策亂象看法,發現三人雖都支持推動雙語政策,卻多未觸及核心問題...

PISA調查台灣學生「數學焦慮」 也是全球第3

台灣二○二二年PISA成績日前出爐,台灣學生數學能力上升至世界第三,僅次於新加坡與澳門,但台師大衍生教育新創企業數感實驗...

王汎森獲德國宏博研究獎 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二○二三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是台灣人文領...

亞洲技能競賽 台灣隊總冠軍

第二屆「二○二三亞洲技能競賽」前天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落幕。台灣技能小將勇奪十二金、六銀、四銅、三優勝,總計廿五面...

教團批總統參選人 教育政策只會撒幣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召開記者會,公布九月行文藍綠白三陣營總統參選人對於教育議題的回應。全教總表示,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