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綠營頻打抗中保台老梗牌 學者曝國民黨機會來了:快找這2人

人氣甜甜圈店被爆「老鼠出沒」爽吃buffet 業者喊冤:被惡整

女星被爆機上抽菸等誇張行徑 遭指「不顧他人死活」反嗆:你被炸死了嗎?

陳明通學倫案結果未公開遭質疑 蘇宏達:所有資料都呈教育部

前國安局長陳明通遭檢舉疑涉學生論文指導不周案,台大校級教評會於5月26日做出決議,但不對外公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國安局長陳明通遭檢舉疑涉學生論文指導不周案,台大校級教評會於5月26日做出決議,但不對外公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國安局長陳明通遭檢舉疑涉學生論文指導不周案,台大校級教評會於5月26日做出決議,但不對外公開。台大社會科學院長蘇宏達今天表示,所有資料都會呈報教育部,沒有任何隱藏。

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被指控論文抄襲,經台灣大學審定後,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碩士學位雙雙被撤銷,兩人的指導教授、前國安局長陳明通也被檢舉涉學生論文指導不周,台大因而啟動教師評審委員會3級3審(系所、學院、學校)程序。

台大於5月26日召開校級教評會,但校方會後不願說明會議結果。校長陳文章於5月27日接受媒體聯訪解釋,基於個資法因素無法公開,目前還有一些程序要完成,包括要將決議送交所有教評會委員確認過後,才會將決議函復檢舉人,並呈報教育部。

全國大學自主聯盟今天舉辦「大學自主與高教未來」論壇,一名男子自稱代替中國國民黨籍立委王鴻薇辦公室發問,質疑台大在處理林智堅案時,有開記者會公開審議結果;但到處理鄭文燦、陳明通案時,就以保護個人隱私為由不公開,讓外界無法得知結果。

對此,台大社會科學院院長、參與相關學術倫理審議的蘇宏達坦言,審議過程中壓力很大,先後有不同的論文、不同的檢舉案,但只要是教育部要求的資料,他們全部都有提供,沒有任何隱藏,他做親自簽核、蓋章,非常清楚。

蘇宏達也提到,審議過程中他遇到許多威脅,除了網路上的謾罵,也有人在去年11月大選前到校園找他,勸他要為大局著想,如今國家動盪,要處理的人都與兩岸事務有關,不要一意孤行。最後還用開玩笑的口氣,暗示他的Line對話(社群軟體)會被監控。

今年年初,也有人提醒蘇宏達:「有大哥不高興」,因為審議結果讓某人沒當選,擋到一些人的利益,要他「小心一點」。

蘇宏達表示,台大是代替高等教育扛住責任,坦白說這些事件,不是學界單獨扛得起來,需要社會一同支持和理解。他也提到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在過程中,曾打電話鼓勵他「要挺住、要捍衛起來,不然變成國際笑話。」

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蘇宏達表示,學術倫理相關審議雖然不公開,但都有全程錄音,任何投票的結果也都非常謹慎,將票紙一疊一疊的收好,呈給上級機關(教育部)。

媒體追問是否主張教育部收到台大公函後,應公開陳明通案結果,蘇宏達沉思一會後表示,第一是按照法規,第二是考量社會責任,「我們尊重教育部的決定。」

中央社記者今天詢問台大校方陳明通案處理進度,校方不願透露是否已發函給檢舉人,僅表示一切都按照學校程序處理。

教育部今天則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學校回覆陳師(指陳明通)涉及學術倫理相關案件審議結果,有關陳師退休案,將視學校審議結果依相關法規辦理。

台大 陳明通 論文抄襲 教育部 蘇宏達 林智堅 鄭文燦

延伸閱讀

肯定中鋼投入數位轉型提升產業 鄭文燦說「傘Q」

影/軍公教加薪為選舉?鄭文燦:照顧公務員權益有助民間薪資成長

影/侯友宜批民進黨面對缺電亂了方寸 鄭文燦:侯診斷錯誤

侯友宜批面對缺電亂了方寸 鄭文燦:他不了解電力狀況

相關新聞

王汎森獲德國宏博研究獎 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二○二三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是台灣人文領...

亞洲技能競賽 台灣隊總冠軍

第二屆「二○二三亞洲技能競賽」前天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落幕。台灣技能小將勇奪十二金、六銀、四銅、三優勝,總計廿五面...

教團批總統參選人 教育政策只會撒幣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召開記者會,公布九月行文藍綠白三陣營總統參選人對於教育議題的回應。全教總表示,三...

開放印度移工引熱議 學者:10萬移工不如1萬留學生

近期印度移工議題引發討論,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認為,印度人口多、留學生多,台灣正好有能量可舒緩印度大專教育供給失...

廖志坤基金會 發105萬助學創新高

財團法人廖志坤文教基金會27年來協助清寒弱勢不間斷,幫助苗栗縣中港溪(頭份市、三灣及南庄鄉)學子,前天在頭份市建國國中舉...

首屆新課綱分發入學生 高分群偏少

新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已於去年九月上大學,今年暑期升大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與分析校內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成績表現,首屆新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