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改隸陽明交大附中案 教育部認定竹女2程序有瑕疵

管中閔也曾反校務會議增學生比率 校長:再一次鐵定仍反對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去年五月通過大學法修正草案,擬將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比率,從現行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原已經出委員會要送院會三讀,卻遭大學校長串連反對。大學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去年五月通過大學法修正草案,擬將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比率,從現行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原已經出委員會要送院會三讀,卻遭大學校長串連反對。大學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去年五月通過大學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將校務會議中學生代表比率,從現行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原已經出委員會要送院會三讀,除台大前校長管中閔反對,也遭大學校長串連反對,使該草案一路延宕至今無下文。學生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遲未提部版是「遲交作業」,但公私立大學協進會仍反對調整。教育部僅說,會持續溝通尋求最大公約數。

大學法修正草案除了調整校務會議學生代表占比,也涉及私校校長遴選、學生申訴機制,該版本卻引起大學端不滿,認為校務會議學生代表人數大增,將壓縮其他學校成員意見及投票權,且學生具短期流動性,對學校中長程了解不足。

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去年受訪時也提及,大學發展已受到很多限制,若再大幅改變校內治理結構,必然增加治理困難。

管中閔當時透露,台大曾試算,若按照新規定,台大校務會議人數將超過225人,學生代表亦將由現在18人擴張到46人,此一人數超過校內五個學院教師代表的總人數。

管中閔指出,修法將允許學生參與學校的行政會議,不過行政會議所審議者,尚有教師待遇、升等、評鑑、兼職、休假、借調等,等同讓學生參與審議與教師權益相關事項,實非妥適。

台灣學生聯合會今天率多個教育團體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置教文委員會高度共識通過的草案如無物,至今也未準時提出教育部版本,尤其大學法修正面臨屆期不連續的問題,呼籲教育部別讓多年的討論與研究成果功虧一簣。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梁學政出面接受陳情書,他表示自去年9至11月與學生團體、教師團體、大專校院協進會舉行9場座談會,交流大學法修正議題。但目前各方意見落差大,將持續溝通討論,尋求最大公約數後再提出修正。不過,現場並未具體承諾將於立法院本會期內提出修法版本。

本報電訪國立大學校長協進會理事長、中央大學校長周景陽,他表示曾向會員學校徵詢修法意見,校方一面倒反對調整校務會議比率,憂影響其他代表參與權益,「若現在再調查一次,鐵定還是一樣的立場」。

周景陽認為,校務會議代表議題很小,大學法仍有法人化等諸多更值得關注議題待探討,否則若一點點內容就造成師生不和諧,這是得不償失。

一位不具名私立大學校長則說,基本上大學都是一致態度,尤其私校是私人興學,各國大學治理情形、經費來源皆不一,此議題不該借鏡國際,應發展台灣模式。

教育部 管中閔 台大 高教

延伸閱讀

管中閔出書批監察院「卡管」 監委千字文反擊:悖離事實

管中閔發表卡管新書 「搞我的人、我永遠不會忘掉!」

管中閔再憶高教最黑暗的一天:若低頭大學自治將成泡影

再憶抹黑兼職是愛錢 管中閔金句再現:爺們在乎這個?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偏鄉教改難/師資困境 專聘制招不到熱血師

立法院二○一七年末三讀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挹注加給津貼提升偏鄉教師福利,並在正式教師及代理教師間撐出新的空...

長照類科休退學率高 難解人才荒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因長照相關產業薪資低、工時長,職務較無成長空間,導致大專校院「老年人及失能成人照顧」學類學生,...

孩子不來 老師走了 偏鄉小校 淪「華麗的空城」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許多偏鄉小校卻還「等嘸人」: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澎湖的虎井國小在校友支持下,大手筆向台灣本島反向招生...

大愛接住弱勢生 66師獲菁師獎

有「民間師鐸獎」之稱的第十二屆「教育大愛菁師獎」表揚大會昨頒獎,主辦單位懷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陳玲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陸生來台 短期生秋季翻倍成長

教育部公告一一一學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數概況,後疫情時代,境外生數回流至十點三萬人,最大生源國仍以越南、印尼為主,過去人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