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白沙屯媽有「雷達」 距20公尺遠神轎竟轉向280名萌孩

疑受8次性招待!陳宗彥否認化名「陳董」 監院拿微信對話打臉

PLG/林書豪用運動禁藥?國王釋出影片爆爭議 若屬實最高禁賽一年

5G智慧學習也可這樣上 台南師生走讀竹溪聽見好聲音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與致力於城市聲音地景探索與創意設計的「目目文創」合作,帶孩子步行到竹溪及社區,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引領學生打開耳朵、延伸五感,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並透過專業錄音設備來聆聽及記錄。

課程讓孩子在月見橋上聆聽,感受橋兩側聲景的不同,接著走入溪畔林蔭步道,聆聽潺潺的流水聲及鳥兒在枝頭吱吱喳喳地歌唱,感受竹溪豐富的生態;接著展開聲音信任遊戲,學生手搭肩膀,閉上眼睛,一起漫步在社區中,體驗一樣的聲音。「原來閉上眼睛,專注的聆聽,可以感受到很多細微的聲音,這是未曾有過的經驗」,學生魏晨展說,以後會嘗試靜下心,去發現環境中許多不曾注意到的聲音。

過程中,老師會給學生特別的任務,去聆聽及記錄腳步聲及風的聲音。林佑恩分享,透過指向性收音設備,可以放大聲音,清楚聽到在柏油路、木板、泥土及上下樓梯的腳步聲,也清楚地聽到風聲,真是有趣。王悅庭則說,希望可以將竹溪美妙的聲音,如鳥叫聲、溪水聲、風聲等,透過創意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目目文創設計總監楊欽榮表示,聲景採集工作藉由聲音錄採或走讀者的聆聽,去認識與記錄環境,進而勾勒出對地方特色的詮釋與想像,希望這樣的方式,能為教學現場帶來更多創新想法,也提升孩子及在地居民對聲音的欣賞力、創造力與想像力,一起來探索及發掘聲景的魅力。

校長李素珍校長表示,希望學生打開耳朵、延伸五感來體驗身處的環境,走入社區感受聲音地景,從中學會「聆聽」所需的「專注」、「沉靜」與「緩慢」,進而而產生對地方的深度感受,聽見自己的家鄉聲音風景。大同國小參與教育部2023年至2024年的「5G智慧學習學校推動計畫」,未來將結合科技與藝術於聲景創作,將在地好聲音分享給更多人。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台南市東區大同國小帶孩子以聲音走讀竹溪周邊環境,採集人文及自然環境聲音,,以不同方式重新認識環境。圖/大同國小提供

文創

延伸閱讀

檢討老翁伴屍悲劇 新北:結合民力建構預警系統

補足社安網漏洞 新北建立區級社福整合平台接住弱勢家庭

打造健康「心」竹市 竹市心衛中心、三區衛生所免費諮詢

她在社區撿到「豹紋小貓」遭屁孩欺負到命危!送醫驚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培育更多黃仁勳 打造STEAM學校

北市府推動「STEAM」跨學科教育,成立全國首創「STEAM及新科技發展辦公室」。市長蔣萬安昨天揭牌,宣布未來3年投注2...

桃園非營利幼園增班 教團憂失衡

桃園市公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4月開放報名,今年非營利持續增園增班,公幼招生不足者轉型2歲專班,教團擔憂數量控管失衡,幼...

準公幼8月重簽約 恐近百家退場

準公共幼兒園第三期今年八月即將上路,教育部國教署日前提出第三期契約草案,明定多項退場機制,包括近三年違法對待幼兒案件屬實...

為獎學金再考一次博班?吳政忠:博士要有基本操守

為鼓勵碩士生投入博士,國科會今年加碼推動博士生研究獎學金,授予每月四萬元獎學金。但立法院今天召開教育文化委員會,立委葉元...

代理師年資可否累計 憲法法庭激辯

根據教育部統計,全台現有的代理教師約逾三萬人,不少代理老師往往在學年間,輪流到各縣市學校應徵任職,但執教年資可否累計敘薪...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