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名醫高國晉於醫院辦公室倒地不起 享年59歲

瓊斯盃/中華藍退日本奪亞軍 賀家兄弟獲最佳五人

台中父抱1歲兒停機械車位…疑其他車主誤觸 摔落坑洞釀1死

「國文教育不應是政治犧牲品」 台師大調查:逾9成認為有助職場表現

研究計畫主持人鍾宗憲(中)表示,隨世代變革,國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屢被批評保守,師大日前亦進行兩周新聞媒體語文現象觀察,兩項結果都與網路負評大相徑庭。記者許維寧/攝影
研究計畫主持人鍾宗憲(中)表示,隨世代變革,國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屢被批評保守,師大日前亦進行兩周新聞媒體語文現象觀察,兩項結果都與網路負評大相徑庭。記者許維寧/攝影

國語文課程常被誤解為沒有實際用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策略研究團隊今天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逾半數民眾認為國語文課程有助於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有高達九成以上民眾認為,國語文對職場工作表現有正面影響,台師大教授指出,從調查可得知,國語文教育不應是政治意圖下的犧牲品,而是攸關學生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台師大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對針對「台灣民眾對國語文課程看法」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團隊隨機抽樣統計網路社群中對文言文教材、國文課等意見,歸納爭議關鍵問題並設計問卷題目,並電訪全台21歲至60歲民眾,有效樣本1092份。

研究計畫主持人鍾宗憲表示,隨世代變革,國語文課程教學內容屢被批評保守,師大日前亦進行兩周新聞媒體語文現象觀察,兩項結果都與網路負評大相徑庭。在國語文課程對學習知識、技能的重要性上,高達50.8%民眾認為非常重要、43.9%認為還算重要,認為重要者合計達94.7%;對個人關係影響上,則有91.8%民眾認為國語文能力對個人關係有正面影響。

再者,鍾宗憲也說,調查顯示也有高達91.7%的民眾認為國語文對職場工作表現有好的影響。聽說讀寫四項國語文能力中,民眾則認為「說」是最重要的能力高達53.4%,其次則為「讀」15.9%,民眾多認為應加強說話能力,且愈年輕者愈看重口說。

至於民眾對國文課的印象如何,鍾宗憲指出,高達76%民眾抱持正面印象,另有21.4%則認為印象負面,其中女性對國文課的正面印象更達83.9%,高於男性的68%;民眾對於求學時國文老師的印象則有82.7%抱持正面印象,但仍有13.5%民眾對國文老師印象不佳。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表示,說和寫其實都是邏輯性的綜合表現,若缺乏組織能力並無法妥善地表達。近年也觀察到年輕世代有「語言退化」的現象,例如更常出現無意義的文字表達,較欠缺精確的語句。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表示,社會互動注重表達,民眾必須能理解、用語言文字準確告知對象,語言能力的好壞確實會直接影響到職場運作;對此,國語文教育不應是政治意圖下的犧牲品,而是關係到學生於社會上的適應力和競爭力,也是影響工作、生活的基本能力,希望問卷結果可為教育政策帶來新的可能。

台師大

延伸閱讀

國中國文/淺談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112學年大學個人申請破百系「自宮」不採英文 國貿、國企也入列

糗了!選舉看板口號「全疊打」 網笑翻:國文很重要

理工學系不在乎人文素養? 頂大國文至少設均標

相關新聞

賴總統籲重啟陸生來台 大學問網站將開升學專區

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提及,兩岸重啟對話和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大學問網站今天表示,將開設「陸生專區」頻道,整理來台升學相...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國防藥學系招生人數12年增3倍 藥師:供需失衡非民眾之福

日前教育部允許國內三家學士後醫學系新增招生名額,引發爭議,行政院長卓榮泰親自主持會議,協調衛福部與教育部,維持國內130...

醫師增名額爭議未止 29醫團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

近期清華、中興、中山三校醫學系名額擴增爭議,已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制度邏輯是否被顛覆、政策承諾是否遭破壞的嚴重議題。...

遭控經歷涉假 台大副校長:爆料非事實、將採法律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廖婉君被爆料,她聲稱研究獲得數個國際通訊標準認證,但經歷涉嫌誇大不實。廖今天透過律師提出聲明,指未有違...

葉丙成請假接受性平案調查滿一個月 教育部:調查進行中葉持續請假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臉書發文涉洩露學生性平案個資,民進黨立委要求將其送性平會調查,葉丙成後來請假一個月,教育部性別平等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