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亞錦賽/菲律賓逼平南韓後輸球 中華射日即進冠軍戰

綠地失守?大數據揭民進黨10席最危急區域立委

機場採檢!1男童從陸入境驗出首例黴漿菌 羅一鈞:不意外

民調逾2成失信心 課綱3年遭遇3大困境

本報民調顯示,逾六成的國中在開設彈性學習課程遭遇困難,教師負擔過重是主要原因。圖非當事人。記者潘俊宏/攝影
本報民調顯示,逾六成的國中在開設彈性學習課程遭遇困難,教師負擔過重是主要原因。圖非當事人。記者潘俊宏/攝影

一○八課綱上路將滿三年,聯合報針對全台七成以上、九六六所國高中民調,發現八成三國中、九成二高中實施課綱遭困難或挑戰,師生負擔過重、配套不足、考招混亂,讓現場壓力倍增,對課綱產生反感。二成四國中、二成二高中表示對課綱順利推動沒信心,分別較二○二○年首次民調上升百分之八、一成一,教改浮現警訊。

一○八課綱(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是台灣廿年來最大規模教改,聯合報自二○二○年起連續三年進行民調。二○二○年、課綱上路滿一年時,全台國高中填寫問卷,今年回覆更熱烈,教師在開放式意見總計寫下二二五九則課綱心聲。此次民調顯示,比起三年前,國高中實施各項課綱新制時都遇到更嚴峻挑戰,立意良好的教改理念與現實難接軌。

逾八成實施曾遭遇困難

國高中實施新課綱遭遇的困難或挑戰 製表/許珮絨
國高中實施新課綱遭遇的困難或挑戰 製表/許珮絨
八成三國中表示實施新課綱曾遭遇困難或挑戰,較二○二○年增加一成六。可複選情況下,遭遇困難的國中遇到最大問題是跨領域備課難執行(六成四)、教學負擔過重(五成四),再次為學生基礎學力降低(四成七)、師資不足(四成四)。

高中遭遇困難或挑戰比率高達九成二。主要遇到的困難為教學負擔過重(八成四)、學習歷程檔案狀況多(六成四)、考招制度混亂(四成六)。

逾八成認缺乏完善配套

考招制度、升學風氣是扼殺課綱最大殺手。八成一高中因應一一一考招新制時遭遇困難;七成八國中認為會考影響新課綱落實。有教師在民調中表示,升學率仍是家長評價學校重要標準,考招制度、社會氛圍、家長觀念不改,新課綱很難成功。

教師壓力持續累積,卻遲未看到配套。逾八成國高中認為政府並未提供完善配套措施。國中最需要的配套為合理增加教師人數(六成六)、降低班級人數(五成三)、考招制度配套完整(四成六)、跨領域與跨校資源平台(四成四)。

高中最需要的配套則為考招制度配套完整(七成二)、合理增加教師人數(五成九)、降低班級人數(四成七),另有四成以上高中認為應提高教師鐘點費、提供經費補助。

學生對學習歷程反彈大

不只第一線教師壓力倍增,聯合報透過網路問卷蒐集全台六五九名高中生的新課綱想法,超過十萬字心聲中,學生對學習歷程檔案反彈最大,教師誤解初衷、大學態度不明、上傳系統混亂,讓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三年,變成壓力爆表的軍備競賽。

本次學校調查於二○二二年四月十一日至五月一日進行,成功訪問全台六百六十六所國中及三百所高中,受訪對象為各校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以網路問卷、電子郵寄、傳真等方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依學校所在地區偏遠程度進行加權。

聯合報今起兩天推出「課綱三年困境」專題,深入解析民調,並借鏡國際、專訪產業,與讀者一起關心台灣教育。

課綱 民調 教改

延伸閱讀

國高中歷史無縫接軌 課綱銜接竹縣領頭起跑

嘉縣唯一新課綱前導核心學校忠和國中 會考大減C

111會考國文、數學精熟比例創新高 今晚直播快速解讀

分發入學參採學測成績 台大院長批對考生學系都不利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108課綱刪經典古文遭北一女師轟無恥 教長親上火線回應

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日前指出,108課綱刪除如顧炎武的廉恥等經典古文,學生不再知道為何「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導致學生價...

侯賴柯挺雙語 全教總批錯誤政策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日前向藍綠白三組總統參選人陣營提問雙語政策亂象看法,發現三人雖都支持推動雙語政策,卻多未觸及核心問題...

PISA調查台灣學生「數學焦慮」 也是全球第3

台灣二○二二年PISA成績日前出爐,台灣學生數學能力上升至世界第三,僅次於新加坡與澳門,但台師大衍生教育新創企業數感實驗...

王汎森獲德國宏博研究獎 台灣人文領域第一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二○二三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是台灣人文領...

亞洲技能競賽 台灣隊總冠軍

第二屆「二○二三亞洲技能競賽」前天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落幕。台灣技能小將勇奪十二金、六銀、四銅、三優勝,總計廿五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