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潭生態園區辦台灣原生魚類復育 學生:學會分辨了
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下稱中心)與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合作,舉辦原生魚類放養活動,以及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教育局表示,活動以不跨班不跨校活動為原則,僅邀請馬明潭生態園區所在地的永建國小校內班級參加,此次於放養的魚種為「史尼氏小䰾」,參加完活動學生都說以後如果在野外遇到也能夠分辨得出來。
馬明潭生態園區自102年起經專家團隊調查,確認為古台北湖的溼地遺址。由於遺址位於永建國小新校區內,專家們便開始在P3池週遭建置人工生態池作為棲地補償使用,並復育本地原生螢火蟲「黃緣螢」作為環境指標生物。107年8月起移交中心持續經營維護,作為台北市環境教育的示範場域,除園區本身保留物種以外,也持續引進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植復育,更藉由這次活動引進原生魚類,讓園區朝向台灣原生物種復育及保種的生態環境教育教學基地前進。
教育局表示,此次於馬明潭放養的魚種為「史尼氏小䰾」,原適合生長於馬明潭環境條件的棲地。活動原規劃邀請鄰近各校師生前來共襄盛舉,但近日疫情狀況嚴峻,為遵守市府防疫政策,活動以不跨班不跨校活動為原則,僅邀請馬明潭生態園區所在地的永建國小校內班級參加。
教育局表示,邀請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鍾宸瑞老師擔任講師,除史尼氏小䰾外,現場還帶來其他原生魚種,如:高體鰟鮍、菊池氏細鯽、台灣石鮒、蓋斑鬥魚、青鱂魚等,並用幽默有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這些珍貴的魚類。接著便帶領學生進入園區,慢慢地將小魚接力放入園區最古老的溼地P3池,並給於他們祝福,完成最後的「入厝」手續,希望他們在馬明潭這座「豪宅」內可以順利地繁衍後代。
參加活動的四年信班學生白景安與周詩紜說,以前知道馬明潭生態園區裡面有青蛙、蜻蜓還有螢火蟲等動物,對魚比較沒有印象,從這次活動中除了學到一些原生魚類,也學到如何辨別魚的方法,像是看牠們的體色、花紋或是魚鰭,就能知道是哪種魚,也可以分辨公母的不同,以後如果在野外遇到也能夠分辨得出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