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名學生有1人曾認真想傷害自己 教部祭4措施防治

我國自殺死亡的青少年逐年增加。教育部表示,自殺防治是今年重點要務之一,現已編列多項計畫強化第三級輔導,並將於110學年首度啟動輔導教師跨校共聘制度,以及開課提升教師輔導知能,解決部分中小學輔導教師人力不足問題。在此之前,教育部去年底已投入8895萬元預備金執行立即性措施,比如補充2601名中小學輔導人力。
教育部三級輔導措施包括日常的發展性輔導(第一級)、介入性輔導(第二級)和涉及轉介醫護、社政單位的處遇性(第三級)輔導。為防治青少年自殺,教育部表示將強化第三級輔導,要求各校將此列為全校性工作,全面提升教師輔導知能、辦理學生心理健康講座,另補助校外精神科醫師駐校服務鐘點費,並強化學校與醫護、社政單位連結。
為達成上述四項目標,教育部宣布110學年起推動四項具體措施,包括強化自殺通報線上作業;每季定期檢視、分析通報案例,探討學生自殺與自傷行為成因;加強督導重點學校處理自殺事件情形;辦理第三級輔導研習來提升學校辨識個案和輔導知能。
教育部還承諾參考國內外經驗,今年9月底前修訂「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今年底前擬定「心理健康急救指引」、「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作為各校作業指引。
另為解決部分中小學輔導教師人力不足問題,教育部國教署表示,110學年首度啟動輔導教師跨校共聘制度,同時整合教育部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與直轄市政府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業務,擴增地方輔導資源,並建構從國小延續到高中的輔導支持系統。
國教署也將按學生輔導法第11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主管機關專輔人員設置辦法第四條規定,由高中以下學校視實際需求統籌調派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學校主管機關可就轄內之專輔人員,每七人至多擇一人擔任督導人員。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李明濱表示,目前學校輔導的主要問題非人力不足,而是學校與醫療單位缺乏連結,無法將有就醫必要的學生轉介到醫療院所,呼籲強化兩方聯繫。
青少年自殺防治是當務之急,衛福部2018年和2017年分別執行國中與高中學生健康行為抽樣調查,過去一年內,我國每五個中學生就有一人曾經認真考慮自殺,國中生多於高中生,女生多於男生;15%青少年曾計畫自殺;9%曾嘗試自殺。另按衛福部2019年全國自殺死亡統計,15到24歲有257人自殺身亡,人數連兩年攀升,且創15年新高。
李明濱分析,自殺和憂鬱有關,憂鬱主因來自人際衝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說,近年網路霸凌事件攀升,受害者的言論、照片易在網路上一傳十、十傳百,加深焦慮和無助,是心理疾病的溫床。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