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學生睡眠不足!提議上課改九點半到五點 專家這樣看

全國各級學校今日開學,日前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希望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改為九點半到下午五點,竟約10天連署破萬,引發外界關注。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若要改善青少年睡眠狀況,延後上學時間恐只能解決冰山一角的問題,建議學校提供專業睡眠管理課程;另應全面檢視及調整導致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各項原因,如過多補習行為,以及3C使用問題等。
去年12月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認為學生普遍睡眠不足,上課時常會有打瞌睡的情況,希望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改為九點半到下午五點,讓學生讀書效率加倍。該提案約10天就連署破萬,引起社會大眾以及主管機關關注。
台灣青少年課業壓力普遍沉重,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6年青少年睡眠大調查結果顯示,全台青少年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 2.8%,有失眠經驗高達24%人口,青少年受失眠問題而干擾到日常生活竟將近有15%。顯見青少年睡眠品質不佳。
該調查指出,青少年學子平日平均睡眠總時數為7.12小時,假日則增加至9.26小時。隨著就學階段往上,睡眠總時數跟著減少,當夜間睡眠總時數低於7小時,便會明顯出現「經常上學遲到」(63.5%)和「上課打瞌睡」(75.5%)的問題。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為,延後上學時間對於總體睡眠時間增加雖稍有助益,但仍建議從社會、教育、睡眠認知等多個環節來著手,並應以「總體睡眠時間」滿8至10小時為主要考量,才能全面減少青少年睡眠不足狀況。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蔡宇哲認為,該不該延到九點半有待討論,但重點是「延後」上學所形成的效益。
蔡宇哲說,以新加坡的研究為例,該研究找了375位約14歲的新加坡女學生,上學時間由原本7點半改成8時15分,結果發現,實施1個月後睡眠狀況有明顯改善,9個月後學生的上床時間雖比原本延後9分鐘,但起床時間延後了30分鐘,總躺床時間是增加的。
根據該研究結果,蔡宇哲表示,延後上學雖造成晚睡情況,但不嚴重;而晚起對總睡眠時間就有幫助。所以那些認為預期學生作息不會改善的狀況不見得會發生。另,透過主觀量表顯示,延後上學讓學生的嗜睡度降低、憂鬱與負面情緒下降,這與改善嗜睡情況以及增加睡眠時間有關。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臨床心理師吳家碩則表示,睡眠醫學相關研究和理論基礎均指出,青少年會容易出現「生理時鐘向後位移」,以致於青少年偏好晚睡晚起的作息。
吳家碩說,青少年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點容易往後偏移,使得入睡時間越來越晚;白天醒來時褪黑激素仍處在高濃度,也使得嗜睡程度上升想賴床,導致上學容易遲到,上午上課容易精神不佳,甚而影響學習、學業表現。
除了生理時鐘延後因素外,家長也擔心3C使用問題。吳家碩再分析,根據2016年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同一份調查顯示,青少年群族中平日上網、玩遊戲的時間大於2小時以上者,有較高的失眠比例(33.4%)與失眠經驗(35.3%)。另國高中生因為外在社會要求,例如過多或是太晚的補習時間,也會影響夜間睡眠。
吳家碩表示,若要改善青少年睡眠狀況,延後上學時間恐只能解決冰山一角的問題,建議學校可以提供專業睡眠管理課程,讓青少年更清楚自身的睡眠狀況;另也應該要全面檢視及調整導致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各項原因,像是過多的補習行為,以及3C使用問題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