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缺社會經驗 在家自學 別忽略人際互動
被譽為台灣天才的江璟亮,十三歲就前往美國紐約大學深造,出國前多是在家自學,未走正規教育體制,他受訪時坦言,剛入學時不太會交朋友,有時自己話會太多,有時卻又話太少,上課也不太敢發問,較缺乏社會經驗。學者認為,在家自學不是放牛吃草,青少年人際互動很重要,家長間也可組織自學協會,「要互動不是問題,就看怎麼安排。」
「自學常是兩個極端,一端是資優、一端是障礙。」台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頂尖學生不一定適應學校一板一眼的教學模式,反而適合在家自學,但在青少年人際互動面一定要有配套,在人際互動中學習生活應變力。
學生若在家自學、團體自學,或是參與民間實驗教育機構,皆被分類在「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根據教育部統計,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自學生越來越多,從一○○學年度一六五一人,一○八學年度來到八二四五人,占所有參與實驗教育的學生數最多,達四成六五。
十七歲的自學生朱昱光,過去對生活抱有很多「為什麼」,高中讀一學期後不適應體制,鐵了心轉自學,他也積極參與活動,加入北區自學生醫學研究社,並擔任教學長,偶爾也會到陽明大學實驗室學習,擺脫「自學生沒朋友」的框架。
江璟亮也有音樂專長,從小雖習慣特立獨行,但小提琴室內樂多需要團體合作,他也認知到有些事需要大家一起「協奏」。正式踏入大學校園後,雖花了一些時間適應,但後續也逐漸適應,在團體生活中與同學相互切磋成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