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本土語必選修惹議 國民黨智庫憂三大亂象

教育部9日課審大會決議本土語言在國一、二列必修,國三列選修,預計111學年度實施。國民黨智庫今早召開記者會指出,國家語言列入12年國教課綱,恐面臨師資匱乏、教材混亂、衝擊新課綱特色課程等諸多問題,且課綱最大亮點在各校自發的彈性學習課程,現行規畫國中三年3至6節的彈性學習課恐會被取代,呼籲教育部重新檢視課綱,思考何謂對學生有意義的教學。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今早召開「國家語言列入十二年國教,準備好了嗎」記者會,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表示,「國家語言發展法」第2條指出,國家語言定義是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語發法包山包海,呼籲教育部在課程規畫面思考如何對學生有意義的教學,不要把教育當成是華麗展示品。
立委謝衣鳳則指出,偏鄉學校缺乏教育資源,目前除了國文、英文之外,還要學習第二外國語,目前師資已經很困難,有些學校也許只能開閩南語、客語,也聽聞有原住民或新住民的孩子被迫選擇別的語言,若學習本土語,卻在生活中沒有浸潤式學習,也無濟於事。
立委鄭正鈐表示,以新竹市來說,原住民族語課程缺乏師資,且新住民人數跟原住民族人口數相仿,新住民未來也會變成台灣的固有族群,但語發法卻未將新住民語列入;另外,國高中將本土語列為必選修,是否能確保不被挪作他用?這也是教育現場要解決的問題。
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表示,108課綱最大的亮點就是彈性學習課程,包含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與社團技藝等,「教育部為了課綱花精神,卻任由文化部霸凌教育。」
段心儀表示,根據現行國中課綱,國中三年部定課程、校訂課程(彈性課程)32至35節,其中彈性課程佔三至六節,包含統整主題、專題議題、社團、特殊需求課程等,教育部稱本土語不影響既有部定課程,若未來國一二必修、國三選修,等於至少有四節彈性課程將被取代,她擔心學生將因為本土語課程,而失去其他領域的學習機會。
段心儀也指出,現今閩南語課師資有缺口,教材、拼音方式都沒有統一,最後學生回家跟家人溝通不良,反而造成跟長輩間的扞格,質疑「語言是用來溝通還是製造隔閡?」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