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國教署探究實作 重自然、輕社會
一○八新課綱首創「探究與實作」,該門課沒有固定教具、課本,也無前例可循,老師除了靠自己,或透過課程共備彼此腦力激盪,也可參與研習增加經驗值。但查閱教育部國教署南、北兩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以及各學科中心研習場次,自然領域研習課程卻是社會領域的三點五倍,不少社會科教師跳腳直喊「根本搶不到」。
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自然領域屬部定必修十二學分,其中四學分採跨科協同教學,將納入學測自然科測驗;社會領域則是加深加廣選修,依科目不同區分為歷史學探究、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一一一年指考改為「分科測驗」,也將納入歷史、地理及公民科考試範圍。
「探究與實作」是新興課程,教師找研習資源增能,但綜整去年國教署南、北區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及各學科中心開設的研習課程,一百六十七場次中,自然領域一百一十場、社會領域僅卅一場、不分領域則為廿六場,開課資源不均。
研習場次、名額皆有限,社會科教師搶不到研習門票,有高中公民科教師就抱怨,很多研習剛開放報名一小時就爆滿,比演唱會門票還難搶。
內湖高中公民教師周維毅建議,教育部應公平分配資源,切勿持續重自然、輕社會,南、北兩區探究與實作課程推動中心也應培訓種子教師、研究教師。
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張瓊方是高中歷史科教師。她說,研習課程多是辦在六都,對老師而言,要參與課程就必須請假,先解決交通住宿,找人代課還要自掏腰包,或安排調課,若真要開探究與實作研習課程,建議教育部下放研習師資、經費給學校,讓學校能就近自辦。
教育部表示,國教署學科中心及探究與實作南、北課程推動中心已分別舉辦多場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教師研習,充分考量資源分配衡平性,未來將常態性調查教師研習需求,也將投注更多經費辦研習。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