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免疫力平衡、心靈補給? 閱讀讓你走在防疫的尖端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在延燒中,防疫工作自然是人人有責。在病毒特性、疫情走向都充滿變數的此刻,群聚、逛街、購物、旅行、娛樂,看來都會讓自己暴露於較危險的環境,部分暫停,做好防護是當務之急。有人說,經濟發展將陷入停滯不前,有人說,這會是人類的一大浩劫,面對真相,我們該用何種思維能讓自己不被操弄或利用,你可以更正向科學地因應,彼此共同度過艱困的疫情時期。
認識病毒與共病時代
面對疫情,網路上的小道消息、眾說紛紜的資訊,以訛傳訛,造成人心惶惶。不僅無法正確判讀,還讓生活的痛苦倍增,防疫更是雪上加霜。建議大家讓內行的專家透過文字為你解惑,給你第一手的資料,閱讀這些書籍,你可以了解微生物與人類之間密切的關係,對抗舉世致命的疾病如何因應,讓透明清楚的訊息,減緩驚恐和擔憂,找到正確的方式採取保護自己,做出適宜的策略與行動。其中《怪奇科學研究所》用說故事的敘寫與解答科學謎團與怪奇傳說,恰能讓我們腦洞大開,對於科學的想像充滿好奇與新解。
推薦書籍:《對決病毒最前線》、《下一場人類大瘟疫》、《共病時代》、《怪奇科學研究所》
讓免疫力平衡起來
除了戴口罩,免疫力才是對抗疾病和疫情的最佳武器,你可知道,免疫系統堪稱人體最精細微妙的武器,只要免疫系統處於平衡,人體就能健康。免疫力的支持者就是飲食均衡、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這三者都不需要外加,只要靠自己去HOLD住,免疫力主動照護你,讓你變得更健康。莎拉‧巴倫汀提出原始飲食生活攻略,透過食養,找到「吃的智慧」,就讓自己與健康同在,甚至逆轉病痛;沃克提醒我們,良好的睡眠可以讓我們健康、安全,甚至變得更聰明、有創意。至於運動的目的是遇見一個更好、更強壯、更美麗的自己。
推薦書籍:《免疫解碼》、《為什麼要睡覺?》、《食療聖經》、《跑過、煩惱過,才能發現的事》
搭建心靈補給站
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情緒是一種預測,是每個人針對外在環境跟內在生理反應編出來的故事,而且只要加以訓練,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情緒有高度的掌控能力。
這世界上有2成的人,不管你怎麼努力,他都討厭你,甚至把你的敵人。
生命的姿態是你掌控的,遇到焦慮的坎,徬徨的坎,失敗的坎,就慢下來,問問自己:「接下來」,我應該怎麼做?慢有時候是一種快,退一步看看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人生永遠沒有對錯好壞的版本,你絕對有機會活出自己的「經典」模樣。突破同溫層、踏出舒適圈,藉由壓力和挑戰來學習、適應和茁壯。或許,在有點厭世的時代,在被討厭的過程,你漸漸長出了勇氣。
我想:時常幫心靈做好補給,每天做好上路的準備,即便有時走得崎嶇,還是能壯大自己,創造新局。
推薦書籍:《誰都是帶著心碎前行》、《如果不行,就逃跑吧!》、《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改變對世界的想像
《人類大命運》提到: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你認為的既定價值觀,取決於社會文化的共識,屬於相對現實,而非客觀現實。東方社會的悲情文化,會讓西方社會感到很不可思議,做一件事情應該要感到愉悅,不快樂的事為何要做?賈德・戴蒙《動盪》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透過事例,提醒我們,身陷危機時,我們可以如何選擇?面對全球當前的危機,從舊思維到新思考,我們雖不悲觀,但是如何迎戰生態性的毀滅,仍是必須要面對的考驗。
推薦書籍:《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大崩壞》、《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打造理想人生的習慣大全》
紙上的食衣住行育樂
設計大師水野學告訴我們,磨練品味的方法,就是累積知識與保持客觀。防疫期間,一個人、一台電腦、一支手機,恰能自由汲取各種知識與資訊,透過自己分類整理後,轉化為創新的知識系譜。即便無法出門趴趴走,如何讓自己家中的廚房變成居酒屋,不用出門,舒服的「家酒場」,讓我們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如何挑選適合的衣服,讓潮服為你打造自我品牌?這是一個素人都可以變成網紅的新媒體時代,在家依然可以拓展人際關係,經營社交社群,打造出百萬獲利的商機?原來,紙上的食衣住行育樂透過閱讀一起全都包。面對這個最壞的時刻,反而是主動積極投資自己的人生的契機,有形、無形的投資,善加擘劃都能遇見幸福。
推薦書籍:《樂暢人生報告書》、《賺錢,也賺幸福》、《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人脈變現》、《家.酒場》
克麗歐‧韋德曾說:「即使努力活著,還是會受傷、會犯錯、會失落,這樣的我們還能如何去愛?」他在疫情時代給出方向:我們得先從愛自己開始,乃至家人、朋友、所有人。人生不如意常態,覺得難過的時候,為身心帶來正能量的書籍,給予我們一些微光的照拂,輕輕柔柔,溫溫暖暖。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