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中華民國美學!新課綱讓美術老師找到出頭天
台灣建築與景觀常被批評缺乏美感,遭網友戲稱為「中華民國美學」。為了提升台灣孩子的美感,教育部五年前推出「美感教育中長程計劃」,培養數千名「美感教育工作教師」,今年剛好銜接國教新課綱的藝術課綱。參與教師指出,美感教育必須跨領域培養,符合新課綱精神,也讓過去被忽略的美術老師「找到出頭天」。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科長彭寶樹指出,此一計畫下有「跨領域美感教育」等多項子計畫,種子教師以美術老師為主,但也涵括歷史、地理、國文等各科教師。
台中至善國中輔導主任蔡善閔本身是美術老師,畢業於高師大美術系與視覺設計研究所,參加此一計畫近五年。他表示,美術老師如果只待在學校 ,可能「十年教的內容都一樣」;成為「美感教育工作教師」後,跨校跨領域教師透過社群平台連結、一起備課,共同發展多元豐富的教案,如教學生用手機拍紀錄片。
在強調智育成績的傳統教育中,美術老師容易被忽略;但在強調跨領域、核心素養的新課綱,美術老師重新獲得注意。「美術老師其實是 『百搭』老師。」蔡善閔說,如歷史課談到傳統廟宇、清明上河圖, 國文課上紅樓夢,歷史、國文老師若能和美術老師一起備課,學生更能理解。
成為「美感教育工作教師」後,必須在學校開課一學期八堂課的「美感教育課程」,教育部給予經費補助。蔡善閔說,一學期要擠出八堂 「美感教育」並不容易,必須獲得校方行政資源的支持才能順利排課。
今年教育部首度辦理「美感教育工作教師國外進修參訪」,遴選國中小學60位美感教育工作教師,補助旅費赴泰國、荷蘭、日本交流。 彭寶樹指出,行程均經學者專家規劃,參訪內容包括美感空間與藝術教育。
參訪泰國的蔡善閔表示,即使在國人眼中並非先進國家的泰國,也懂得透過藝術教育連結傳統與現代。泰國教育部規定每位泰國學生,即使就讀國際學校,也必須選擇一門泰國傳統樂器學會演奏;此舉既培養泰國傳統樂舞的演奏者、也培養未來的觀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