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高教、私校市場化 國家對策在哪?

【110學測】
少子化浪潮持續發威,部分招生困難私校岌岌可危,招生花招及弊端層出不窮,如涉嫌以幽靈學生詐領補助、董事長侵吞校產,甚至上百名新生被迫在大學開學日轉學等。
私校要求老師協助招生情況早已存在多年,甚至把招生績效訂進聘約,作為解聘或續聘的規定。特別是每到招生旺季,老師除了招生還要「顧生」,怕招到的學生落跑;甚至傳出有大學老師為保工作,除了教學研究,還幫研究生代寫論文的誇張情事。試問,這樣的學生,畢業後競爭力何在?
教師最重要的職責是教學和研究,招生絕對不會是必要義務。在少子女化、學校學費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教育部也要思考如何要讓高等教育維持一定品質,不是任由學校為了生存,充斥對教職員不合理的壓迫,進而影響教學品質,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的學生。
少子化趨勢不可逆,但面對高教、私校市場化,國家對策到底在哪?教育部完全無視台灣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至今還躺在立法院等待審議。
私校招生每下愈況,凸顯退場問題迫在眉睫,教育部應努力督促私校正辦學校,並鐵腕要求不良私校退場。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每次爆發問題,就只會高喊保障學生就學權益,卻仍拿不出有效做法。
教育部該做的,不能只是讓學生「有學校繼續念」或讓老師領到資遺費就好。根本救不了的學校,何不盡速退場,「該關就關,該倒就倒。」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