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堀起!Rise of the Machines!

機器人會清點庫存,打掃大型商店,巡邏邊境,進行宗教儀式,還能夠幫助自閉症兒童。隨著機器接手愈來愈多原本 以往更接近人類。機器人革命已經不遠。這場革命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撰文:大衛.貝瑞比 DAVID BERREBY/攝影:史賓賽.羅威爾 SPENCE RLOWELL】
機器人(Robot)一詞在今年正好滿百歲。這個詞首見於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劇本,這齣戲也為接下來100年關於機器的夢想與夢魘定了調。那齣劇《羅梭的萬能工人》中的機器人,外貌和舉止都像人類,能完成人類的所有工作,並且在故事落幕前消滅了人類。
從此之後,從《魔鬼終結者》、日本的《原子小金剛》,到《星際大戰》想像出的類人形機器人,都對機器人製造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形塑了大眾對於機器人本質與功能的預想。
後藤典生是日本佛教禪宗臨濟宗的僧侶,我和他在京都高臺寺一個房間中見面,該寺於17世紀建成,他是該寺的住持,多年來一直有機器人夢。自從在幾十年前讀到人工智慧的報導後,他便想用矽氧樹脂、塑膠和金屬複製佛陀。他說有了仿生版的聖賢後,佛教徒就能「直接聽到他們的教誨」。
然而和大阪大學的機器人學家合作後,他了解到「就現存的人工智慧科技而言,不可能產生人類智能,遑論那些獲得證悟的人物。」但是他和許多機器人學家一樣,沒有放棄,而是接受現有科技能做到的地步。
它佇立於寺中一間白色牆壁的房內一端:那是一尊由金屬和矽氧樹脂化身而成,在佛教中代表慈悲的觀音菩薩。數個世紀以來,寺廟或神社常以雕像吸引信徒,讓他們專注於佛陀的教誨。後藤說:「如今,第一次有了會動的雕像。」
這尊機器人名為Mindar,可以用不太像人類的有力女性聲音,發出事先錄好的講經內容,同時輕緩移動雙臂,頭部也能左右轉動掃視觀眾。Mindar沒有配備人工智慧。後藤希望這點會隨時間改變,讓這尊活動雕像能夠和人對話,回答宗教問題。
太平洋另一端,我在聖地牙哥一棟房屋中和一名男子碰面,他想提供與機器人的另一種親密接觸。藝術家邁特.麥克馬倫是深淵創造公司(Abyss Creations)執行長,這間公司生產真人大小的擬真性愛娃娃。麥克馬倫領導一群由程式設計師、機器人專家、特效專家、工程師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共同打造對身心靈都具有吸引力的機器人伴侶。
這間公司生產RealDoll(「真娃娃」)已有十多年了。具有矽氧樹脂皮膚和鋼鐵骨架的RealDoll要價約4000美元。不過,最近如果再加8000美元,顧客還會多收到一個機器人頭部,裡面有電子設備,能夠做出臉部表情、發出聲音,還有可用智慧型手機app編程的人工智慧。
這個娃娃的人工智慧就如同Siri或Alexa,透過使用者的指令和問題逐漸熟悉使用者。目前,這個機器人在脖子以下的地方仍只是娃娃,要使用者操作才會移動手臂和腿部。「我們現在沒有類似人類心智的人工智慧,」麥克馬倫坦言:「但我想將來會有的。我覺得這是必然的。」
我們已經開始和長得不像人類的機器產生情感連結了。
軍事單位會為在任務中被炸毀的除爆機器人舉行葬禮,醫院的護士會跟機器人同事開玩笑。當機器人愈來愈栩栩如生,人類可能也會對它們投射更多喜愛與信賴――或許太多了。在幻想出來的機器人影響下,人類會以為今天真實存在的機器人,能力遠比其實際所具備的強大。
機器人能在經過編程或訓練後,將定義明確的工作――例如挖地基、收割萵苣――完成得比人類好,或至少是品質更一致。但沒有機器人擁有等同人類的心智能力,能完成許多不同工作,特別是預期外的工作。也還沒有一個機器人具備常識。
雖然如此,2020的今天,機器人仍還比不上人類的雙手,奇可.馬克斯說;他是速霸陸汽車公司在印第安納州拉法葉一座自動工廠的製造工程經理。這間工廠和其他的汽車工廠一樣,在幾十年前便採用了標準的工業機器人。如今這間工廠逐漸增加新型的工業機器人,例如能夠把零件送到工廠各區的自動導航搬運車。馬克斯讓我看了一束電線,這束電線將會裝入一輛組裝中的汽車後門附近一段彎曲的車體裡。「在汽車裡安裝線束並不適合自動化,」馬克斯說:「需要人腦和觸覺回饋才能知道電線的位置正確並連接好了。」
機器人的雙腿也沒有比較好。1996年,維羅索加入一項挑戰,要在2050年以前打造出足球踢得比人類好的機器人。她與一群研究者在那年發起機器人世界盃以促進這個領域的進展。現在這項比賽已經成為深受各大洲工程師喜愛的傳統,但沒有人認為在踢足球方面機器人能很快超過人類。
「人類的身體就如同機器一樣複雜到不行,」她說:「我們很擅長應付重力,處理走路時不同的作用力,在身體被推動前行時保持平衡。雙足機器人還要許多年才能像人類一樣走路。」機器人不會是人造人。我們需要適應機器人,而多數製造者也正努力研發顧及人類觀感的機器人。
機器人上線工作後,改變的不只是人類。波爾曼告訴我,泰勒農場正在研發燈泡狀的萵苣。這種萵苣底下的莖比較長,這種形狀只為了方便機器人採收。
自疫情爆發以來,薩爾科斯機器人公司(Sarcos Robotics)收到的各方詢問變多了,有些來自出乎他意料的企業,比如一家大型電子公司、一間藥廠,還有一家肉品公司。電子公司和藥廠希望以更少人力搬運重裝備。肉品公司想把密集的工人分散開來。
在如今害怕與人接觸的世界中,照顧兒童或長者的人手並不好找。南加州大學的電腦科學家兼機器人學家瑪雅.馬塔瑞克開發了「社交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提供的不是勞動而是社會支持。舉例來說,她實驗室的一項計畫是讓機器人教練帶領長者完成一套運動,然後鼓勵這些人類走到戶外散步。
疾病大流行讓更多人了解到「自動化將會成為工作的一部分,」瑞迪-坎波5月時告訴我:「以前驅動自動化的因素是效率和產能,但現在又多了一層對健康與安全的考量。」
即使在新冠病毒的危機推波助瀾以前,技術趨勢就已經在加速創造機器人。機械零件變得更輕、更便宜、更堅固。電子組件變得更小且計算能力更強。各種突破讓工程師能夠把強大的數據運算工具放到機器人的身體中。更好的數位通訊技術讓工程師能夠把機器人的「腦」放在其他地方的電腦中。
在東京東北部的一間會議室中,體驗到和機器人共事最密切的方式:把它們穿在身上。這具外骨骼由日本公司賽博達因(Cyberdyne)製造,穿上時兩根相連有弧度的白色管子橫過我的下背,腰部有腰帶,兩條帶子綁在大腿上,感覺像是繫上了降落傘或扣入遊樂設施中。
賽博達因公司看好醫療復健領域的龐大商機。他們也生產下肢外骨骼,幫助人重獲雙腿功能。以該公司的許多產品而言,「另一個市場會是針對工人,讓他們可以工作得更久,而且沒有受傷風險。」該公司的發言人片見雄大表示。
另一間生產外骨格的薩爾科斯機器人公司也有類似想法。執行長沃爾夫說,他研發這些機器的目標之一是「讓人類的生產力增加,以便跟得上機器實現自動化的腳步。」我們適應機器的程度,會比機器需要適應我們的程度更多嗎?我們有可能不得不如此。機器人學家夢想中的機器會讓人類的生活更好,但是企業因為各種誘因而採用的機器人有時候並不會讓人類的生活更好。畢竟,機器人不需要有薪假期或醫療保險。此外,許多國家從工人身上獲得大筆稅收,卻又同時以減稅和其他獎勵措施鼓勵自動化。這使得企業可透過裁減員工並且增加機器人而節省開支。
「加裝設備能得到許多補助,特別是加裝數位設備和機器人,」阿西莫格魯說:「因此這會鼓勵公司採用機器而非人類,即使用機器不會比較好。」此外,比起人類,機器人就是更讓人興奮期待。「在許多科技人員與經理人之間,有一種特屬於這個時代的想法:人類好麻煩。」阿西莫格魯說。他們有種感覺是「不需要人類。人類會犯錯。人類有許多要求。不如選擇自動化吧。」
機器人首次在舞臺上被幻想出來的一個世紀之後,真實的機器人讓某些人的生活更輕鬆、更安全。它們也讓生活變得更像機器。對許多的公司來說,這正是機器人的吸引力之一。......完整內容文章和機器人,在《國家地理》雜誌2020年9月號 NO.226「見見新朋友!」
【大衛.貝瑞比為2018年4月號的種族專題撰寫了〈那些把我們分開的事情〉。史賓賽.羅威爾曾為NASA拍攝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的建造過程。】
延伸閱讀》
救援機器人:跟著蟑螂學鑽縫(※本文含有大量蟑螂動圖,你可能需要做好心理準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