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都去哪兒了?他們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中

昆蟲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中,這對地球來說可能是場大災難......
【撰文: 伊麗莎白. 寇伯特 E L I Z A B E T H K O L B E R T/攝影: 大衛. 李特舒瓦格 D AV I D L I I T T S C H WA G E R】
這是「昆蟲末日」。《法蘭克福廣訊報》宣告「我們發現自己身處惡夢之中。」根據可追蹤已發表研究在網路上引用頻率的網站Altmetric,這項研究是2017年討論度排名第六高的科學論文。科學單位和媒體的邀約蜂湧至過去默默無名的克雷菲昆蟲學會,直到現在仍是如此。「真的沒完沒了。」索格嘆氣說。
自克雷菲昆蟲學會的論文發表後,世界各地的昆蟲學家就一直仔細研究紀錄與標本收藏。有些科學家認為獲發表的論文反映出某種偏差;他們認為,呈現出劇烈變化的論文比沒有呈現這樣變化的文章,更可能獲得刊登。儘管如此,這個研究結果仍令人警醒。在新罕布夏州一座森林保護區的研究人員發現,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當地的甲蟲數量已減少超過80%,而甲蟲的多樣性――也就是物種數――下降了將近40%。
針對荷蘭的蝴蝶有一項研究發現,自19世紀末以來,牠們的數量減少了將近85%;另一項針對美國上中西部的蜉蝣研究則發現,僅自2012年起,牠們的數量減少了超過一半。在德國,另一組研究人員確認了克雷菲研究結果的主要論點。他們在三個相距甚遠的保護區中的數百個地點重複採樣後發現,從2008年到2017年,德國草原與森林的昆蟲物種數減少了超過30%。
「這太嚇人了,」沃夫岡.威賽爾說;他是研究人員之一,也是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教授。但這項結果「符合愈來愈多研究呈現的情況。」
我們可能喜愛蝴蝶,討厭蚊子,但對大多數的昆蟲視而不見。而這一點所透露的事情,比較多是關於我們這種兩隻腳的動物,而非六隻腳的昆蟲。
昆蟲的多樣性遙遙領先地球上其他生物,多到科學家仍在努力計算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昆蟲。目前已命名的昆蟲約100萬種,但普遍認為還有更多種還沒被發現――近期估計約400萬種。光是擬寄生蜂中的姬蜂科(有時稱為達爾文蜂)就包含約10萬個物種,超過所有已知的魚類、爬行類、哺乳類、兩生類和鳥類物種的總和。而象鼻蟲科下就有大概6萬個物種。
昆蟲的分布符合牠們驚人的多樣性,幾乎在各種陸域棲地,包括在最極端的環境,都能發現昆蟲的蹤跡。在喜馬拉雅山脈海拔5600公尺處有發現石螻的紀錄,地表下超過900公尺深的洞穴則有衣魚。黃石公園溫泉滾燙的池水邊緣有鹼蠅居住,而無翅的南極蠓則用一種抗凍膠質包覆牠的卵來抵禦寒冷。在非洲乾燥地區,有種原生於當地的嗜眠搖蚊,牠的幼蟲在非常乾燥時期,會縮小成乾片狀,進入一種假死狀態,觀察紀錄顯示超過15年後,牠們仍可從這種狀態復甦。
昆蟲為什麼有如此龐大的多樣性?說法有很多,但最簡單的就是昆蟲很古老。非常古老。牠們是四億多年前最早定居於陸地的動物之一,比恐龍還早出現約2億年。如此悠久的歷史讓昆蟲得以隨時間建立多樣性。
然而,擁有在許多不同生態區位生存的能力應該也有影響。昆蟲很小,小到一棵樹便可以是數百種昆蟲的住所,有些會穿透樹皮、有些會鑽進葉片,還有些會以樹根為食。這種生態學家口中的「資源分配」讓許多種昆蟲幾乎生活在同一空間。
另一項事實是,至少在歷史上,昆蟲的滅絕率很低。數年前,研究人員檢視了包含金龜子、叩頭蟲和螢火蟲在內的甲蟲最大亞目多食亞目的化石紀錄。他們發現,多食亞目在整個演化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科滅絕,即使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的大滅絕期間也沒有。這項發現讓最近昆蟲的減少看來更加不妙。
每年秋天,數千名研究人員都會在美國昆蟲學會的年度會議齊聚一堂。去年的會議在聖路易舉行,而最多人參與的場次主題是「人類世的昆蟲減少」。
一位又一位講者起身報告令人悲傷的證據。索格談論克雷菲的研究工作,佛里斯特則談到內華達山脈的蝴蝶減少。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托克.托馬斯.荷耶記錄了格陵蘭東北部停留於花朵的蠅類數量減少,而伊利諾大學昆蟲學家梅.貝倫鮑姆則談到了「全球傳粉者危機」。
這個場次是由康乃狄克大學的昆蟲學家大衛.華格納規畫。輪到他發言時,他點出了一個「難解之謎」。他指出,每位講者都多少同意昆蟲正面臨困境,但對原因卻沒有共識。有些人歸咎於氣候變遷,有些人則歸咎於農作方式或其他對昆蟲棲地的侵害。他表示:「我們有這麼多科學家在調查這個問題,卻仍不確定壓力源究竟為何,這太驚人了。」
會議結束數週後,我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跟華格納碰面。這座博物館的昆蟲館藏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一排又一排金屬櫃裡擺了數百萬件針插標本。華格納隨機地打開了熊蜂櫃的鎖。其中一個抽屜放的是Bombusdahlbomii(暫譯「巴塔哥尼亞熊蜂」),這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蜂類之一,過去常見於智利和阿根廷大部分地區。近年來,牠們的數量已急遽下降。
另一個抽屜放的是北美熊蜂(Bombus a-nis),特徵是牠們背部的微紅色斑塊。牠們原生於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也曾相當常見,但現在數量減少到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再也找不到牠們了。」華格納說道。
我請教華格納導致昆蟲減少的原因。他表示,在某種程度上,答案很明顯:「在有70億人口的地球上,物種會減少是預期之中的事。」人類食、衣、住、行的過程都從根本上改變地球――砍伐森林、開墾草原、栽種單一作物、汙染空氣。對於昆蟲和其他動物而言,這每一項行為都是壓力源。幾乎所有動物類群的族群數量都在下降。
「我們知道自己正處於生物多樣性危機中。」華格納說
令人困惑的是近來研究報告中的昆蟲減少速率。像克雷菲這類的研究結果皆顯示,昆蟲的減少速度大幅超越其他動物類群。為什麼?農藥可能是原因之一;雖然它的目標是殺死「害蟲」,但化學物質對破壞作物與協助傳粉的昆蟲一視同仁。(即使在德國的保護區也可能受到農藥影響,因為有許多保護區緊鄰農地。)但在某些發現昆蟲大幅減少的地方――例如新罕布夏的懷特山脈――農藥用量卻極少。因此才有這個難解之謎。
「現在的重點是要弄清楚,比起其他物種,昆蟲受危害的程度大了多少,」華格納說:「這是當務之急。」他補充說:「我想這是人類第一次真的擔心生態系服務以及昆蟲為維護地球所做的一切。」......完整內容文章和數據,在《國家地理》雜誌2020年5月號 NO.222「昆蟲都去哪兒了?」
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著有《第六次大滅絕》一書,並經常為《國家地理》雜誌撰稿。攝影師大衛.李特舒瓦格專注於自然世界的錯綜複雜之美。傑森.比特爾自哥斯大黎加採訪報導,他為3月號雜誌撰寫了以蜜蜂為主題的文章。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