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韓聯社晚間快訊!南韓總統尹錫悅發布緊急戒嚴令

37天發生17起地震!嘉義今又地牛翻身 學者:破裂面相當於台大公館校區

劉家昌傳病逝…前妻甄珍噤聲 從恩愛到決裂成人生最大遺憾

營所稅申報損益項目 不符規定之五種補稅情形

【文.徐俊賢】

營利事業申報營所稅,各項損益項目若不稅法規定遭稅局查核,對納稅義務人及稅務代理人來說,除了補稅之外,是否會被處罰或加徵利息,感受壓力會有很大不同。其實,依所得稅法第 100 條之 2、第 110 條規定,可大致分為三種情形:補稅加徵利息、補稅加漏稅罰,或不屬於上述條文規定範圍內的免息免罰。

補營所稅,加息免罰

所得稅法第100條之2規定,加徵利息的要件為「所列報減除之各項成本、費用或損失、投資抵減稅額,超過本法及附屬法規或其他法律規定之限制」(以下簡稱超限),自結算申報期限截止之次日起,至補繳稅款之日止,按 郵 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計算利息,且加計利息以一年為限。

舉例來說,甲營利事業帳載舊制土地交易損失 300 萬元,申報營所稅時,未自行依法調整申報,遭稅局查核,甲須補繳營所稅與加徵利息,可免罰。

為了明確何種情形可補稅加息免罰,財政部於民國(以下同)107 年 3 月 23 日發布解釋令(下稱 0323 令),列舉營所稅、綜所稅共計 52 項調整項目為彙整表。其中屬於營所稅之 29 項依性質分類所示,就營利事業而言,其一是訂有列支標準或限額之項目,例如所得稅法第 37 條規定交際費限額;其二為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項目,也就是限額為 0 者,如上述例舉之舊制土地交易損失;其三為定有限額之投資抵減稅額,如產業創新條例第 10 條及附屬規定;其四為基本所得額扣除金額,112年起已調增至 60 萬元,若扣除金額超過 60 萬元,即為超限。

所得稅申報書亦將可補稅加息免罰項目納入,以利納稅義務人計算稅額,如 112 年營所稅申報書第 6 頁、第 7 頁「所得計算規定有列支限額之項目標準計算表」,且在第 7 頁下方說明欄第 2 點亦註明,未依規定限額減除而短繳稅款者,應補稅按日加計利息。

其中可留意的是,營利事業適用盈虧互抵,若稅局核定可扣除數額與申報額不同,亦可補稅加息,無須處罰,此雖然不是超限性質,亦有列進 0323 令彙整表之中。然而,僅有彙整表所列 29 項可適用補稅加息免罰,不在表列者則無法適用,因此掌握彙整表列舉項目,對營利事業、稅務代理人來說相當重要,可減少誤判所帶來困擾。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4.7月號】

延伸閱讀

高教工會:大漢碩士班突襲停招 口試前一天寄現金袋退報名費

遊三貂嶺瀑布需跨鐵軌 新北與中央有共識將建人行便橋

立院初審通過 學生接受輔導諮商 經評估不需家長同意

沒通知做筆錄?女違反社會秩序遭警直接移送 法院揪錯不受理

相關新聞

人壽保單的強制執行

壽險契約或解約金、累積之保單價值準備金,得否作為強制執行的標的?學說或實務見解不同,惟經最高法院民事大法庭裁定肯認後,保單遭強制執行案件量暴增,恐引發爭議,金管會日前預告保險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擬明定免予強制執行之保險契約類型,並引入國外介入權,盼兼顧債務人、債權人和其他利害關係人權益,維護保險保障。

營所稅申報損益項目 不符規定之五種補稅情形

營利事業申報營所稅,若有損益項目申報不符規定,遭稅局查核補稅,可能加徵利息,或處以罰鍰。本文彙整可能發生的五種情形與實務應注意事項,包括:補稅加息免罰、補稅加罰、補稅免息免罰、補稅加徵滯納金與利息,以及未依扣繳規定之處罰並向員工補徵綜所稅等。

金融機構 財務碳排放實務

金融業雖不屬於高碳密集度產業,然而,其透過投融資、保險或承銷業務影響力而間接 促成之碳排放,被視為檢視金融機構淨零轉型的關鍵指標。IFRS 永續揭露準則 S2 號更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揭露投融資組合財務碳排放。金融機構應即早設置財務碳排放計算工作流程與管理機制,幫助利害關係人瞭解投融資活動對整體氣候的影響,並抓住低碳經濟轉型的商業機會。

解密「臺版 N號房」鏈上金流 區塊鏈暗影—揭露數位犯罪新危機

「臺版 N 號房」事件曝光,隱匿且可能非法的鏈上金流,也突顯區塊鏈、加密貨幣等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孕育了各種新興金融犯罪的可能性。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區塊鏈技術真的是這些新型金融犯罪的原罪嗎?

金融業範疇三碳排放與 綠色金融之關聯:投融資、承銷與保險業務

在推動永續發展上,金融機構主要目標是藉由綠色投融資活動,協助客戶減排,進而實現淨零排放,乃屬於範疇三排放。國際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持續發布與擴展碳排放相關準則,協助金融機構蒐集、衡量與揭露碳排放數據,國內已有多家金融機構加入,有助制訂碳排策略、推動綠色金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