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輕度颱風「小犬」估周六前生成 最快影響台灣時間曝

無人機在俄烏戰場大行其道 烏軍將領:移動中部隊無法生存超過十分鐘

淨零碳排下 企業稅務治理與ESG之連結

【文.陳彩凰、林嘉彥、廖月波】

ESG 議題持續受到全球關注,成為衡量企業行為標準,企業在擬定ESG 策略及方案時,無法忽視稅務治理之關鍵,藉由歐盟開徵碳關稅之時,建立高透明度的稅務架構,並於永續報告中敘明稅務影響,是彰顯企業落實 ESG 的具體作為的最佳時機。

ESG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Social)及公司治理 (G;Governance)的縮寫,不同於毛利率、每股盈餘、資產報酬率等財務報表數據,ESG為評估企業能否永續經營之重要非財務資訊,受到全球重視,相關訊息的揭露成為供應鏈上下游廠商是否合作、投資人是否投資之重要參考依據,而消費者、員工、主管機關、非政府組織(NGO)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關注及監督,讓業者有不得不履行ESG責任之使命。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為強化非財務資訊揭露,自今(2023)年起,要求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以下同)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應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

面對氣候變遷,我國已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於今年 2 月 15 日公布;在碳費徵收方面,亦將於今年底前完成所有徵收法制,於明(2024)年送交碳費審議會決定費率,除了寓禁於徵的制度外,我國有哪些對減碳、環保之租稅優惠措施及尚待釐清之稅務議題?永續報告書上應揭露哪些稅務議題?本文將重點說明如下。

如何在永續報告書上

揭露相關稅務議題

履行納稅的義務,不僅為稽徵機關所關心,相關利害關係人亦應被充分告知。在國際反避稅潮流以及後疫情時代,各國面對各項紓困措施後,隨之而來的是財政困窘、反避稅措施,以及租稅查核之強度增強。近年來諸項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高漲,將影響企業之供應鏈及潛在的風險,因此,企業應提升稅務部門之高度,參與企業的轉型,建立完整稅務風險管理架構,可參圖一為永續報告書之稅務治理議題 6 個面向。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之呈現

以歐盟今年 10 月即將實施之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和永續報告書相結合為例,首先,公司應訂定稅務治理架構,組建跨部門團隊,審查 CBAM 對企業是否有重大稅務風險?審視其全球供應鏈以確定 CBAM 的潛在影響。非以避稅為目的考量, 檢視公司產品是否在CBAM 的清單上?而非以修改關稅編碼(CN Codes)以規避進口關稅,如果已經辨識有重大稅務風險,企業內部應思考建立溝通管道及稅務風險監控層級控管。其中,稅務團隊要能預擬移轉訂價模型如何在企業實體及稅務管轄區間,分配與 ESG 項目相關的收入與損失。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3.5月號】

延伸閱讀

聚焦歐洲投資人推廣ESG 證交所與永豐金證券共同舉辦線上引資活動

中華電信跨業轉型 衝刺淨零

上櫃永續隨堂考 回響熱

台翰 拚本季營運加溫

相關新聞

房屋稅2.0來了 適用範圍及影響一次看

為落實居住正義,促進房屋利用率,行政院日前通過房屋稅差別稅率 2.0 方案,又稱囤房稅 2.0。未來非自住房屋稅率之地板跟天花板,將同時提高至2%至 4.8%,且由縣市歸戶,改為全國歸戶,並採差別稅率。提醒納稅人,各項房地稅目適用優惠要件各不相同,尤須釐清。

IFRS 永續揭露準則最新發展趨勢

永續揭露議題熱度不減,金管會正式公布我國自 2026 年起,上市櫃公司分階段直接採用IFRS 永續揭露準則,透過與國際一致且可比之永續揭露,將可提升我國企業之國際能見度,引導永續資金投資。ISSB 目前已公布 S1 及 S2 準則,企業該如何揭露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掌握國際準則發展趨勢?

企業因應永續發展之道 設定可衡量成效指標

現代企業經營強調永續發展,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再僅局限於追求股東利益,而是為了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而創造長期價值,朝向實現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邁進。

永續資訊揭露與國際接軌

金管會日前正式發布「我國接軌 IFRS 永續揭露準則藍圖」,以直接採用方式,規劃自2026 年會計年度起分三階段適用 IFRS 永續揭露準則。於多數國家仍在評估如何接軌IFRS 永續揭露準則時,我國與國際同步,宣布直接採用,顯示我國的永續行動力。

優化新創環境 最新租稅 優惠大利多

持續優化新創環境,乃為臺灣經濟成長注入活水。從產業創新條例、生醫發展條例、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企業併購法、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再到文創產業發展法,提供相關租稅利多優惠,由法規挺新創,為臺灣新創壯大助攻。

新創資源大補帖

創新創業是經濟成長重要驅動力,也是臺灣提升國際能見度的關鍵優勢。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裕資金、廣服務、創聚落及鏈市場等策略來協助新創成長,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小企業。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