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下班注意!大雷雨強襲「3縣市」 慎防劇烈降雨、雷擊

520卸任在即!經長王美花談風電 4個字向蔡總統訴苦

中小企業 邁向永續的準備與規劃

【文.盧聯生】

近年來我國普遍面臨缺電、缺水與空氣污染的問題,對於產業的發展及人民日常生活都造成不便與威脅。此皆係導因於能源過度消耗與供應不足所致,亦因氣候變遷導致地球暖化而乾旱,缺水亦因而發生。因此,節能減碳,能源再生,環境保護,最終達到淨零排放等相關議題,焉然成為近年來的顯學,而且此一浪頭席捲全球,方興未艾。

在此「節能減碳,愛護地球」人人有責的劃時代綠色革命,企業應順應趨勢,盡其企業責任,方能永續發展。本文將就企業對於「環境責任」(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 及「公司治理 」(Governance)(ESG)等方面介紹政府相關法規及企業的因應之道,俾利企業在此綠色革命浪潮中,能夠永續發展,立於不敗之地。

永續發展重要法規

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稱金管會)為持續強化我國公司治理,提升企業永續發展,爰 於 2020 年 8 月 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揭櫫五大主軸具體說明推動的措施,此對我國公司治理,朝向永續發展,跨出了一大步,影響深遠。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

金管會、環保署、經濟部、交通部及內政部等五部會於去年12 月 8 日共同公布「永續經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以下簡稱「認定指引」),將永續經濟活動分為「 一般經濟活動 」及「 前瞻經濟活動」,分別訂定其認定方法。

「認定指引」提出六大環境目的:氣候變遷減緩、氣候變遷調適、水及海洋資源之永續性及保育,轉型至循環經濟、汙染預防與控制、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之保護與復原。針對個別經濟活動之特性,轉化為具體衡量之條件及標準,同時列示各項環境目的所適用之法規。

「認定指引」在其結語中特別提出:為發揮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引導企業致力於減碳及永續轉型,金管會鼓勵金融機構於兼顧風險控制下,對永續發展領域積極辦理投融資,作為鼓勵企業減碳轉型之市場誘因機制。

企業對永續發展之未來規劃與因應

一、法律遵循

政府為逐步實現我國 2050 淨零排放之政策目標,未來除配合各個階段及各個產業之需要而修正現有法規外,亦將訂定新法規,期能逐步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因此,企業必須隨時注意法規之修正及新法規之發布,確實遵循法令規定,才能符合政府要求,與時俱進,避免因不合法令規定而受罰,甚至影響企業的銀行融資及取得資本市場之資金。之附表 1 中,對於各項環境目的及社會保障方面列示了一些相關法律,可供參考。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3.1月號】

延伸閱讀

銀行員勾結詐騙 金管會四大防堵措施

投資全家惹議?金管會已約談國泰蔡家 不排除二度再約

國泰蔡家投資全家踩紅線?金管會上週約談釐清中

林百里:智慧轉型是廣達2023年的新目標

相關新聞

碳費開徵 碳有價時代來臨

《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了多元減排工具,其中包括眾所關注的碳定價機制-碳費徵收。依據環境部規劃,碳費將於今(2024)年開徵,明(2025)年繳交,未來如何配合碳費徵收機制,運用碳權交易提升減排效益,將是政府與企業的一大挑戰。

113年董事會及股東會法規實務重點提醒

今(113)年股東會旺季即將到來,公司董事會及股東會有哪些新規定及應配合遵循事項?提醒公開發行公司宜儘早掌握與做好因應準備,以保障股東權益。

紓困補貼收入須先抵減核定虧損 才能盈虧互抵

營利事業受疫情影響,依紓困條例可向政府領取補貼,且補貼為免稅收入。然而,營利事業若有虧損,往後年度盈虧互抵時,依財政部目前見解,須先抵減補貼收入,對虧損的納稅義務人相當不利,恐有違紓困條例之美意。

台積電熊本廠效應分析

近日台積電熊本廠盛大開幕,成為日本最先進的邏輯製程晶圓廠,更帶動了臺日半導體供應鏈與產業聚落一片生機勃勃。台積電進入海外擴廠的「大航海時代」,未來是否面臨新的挑戰?又日本衰退的半導體產業能否藉此機會重新崛起,再創顛峰?熊本廠後續效應值得持續觀察。

房屋稅條例修正之稅率計算與申報方式解析

房屋稅條例新制又稱「囤房稅 2.0」,預計將於民國(以下同)113 年 7 月 1日開始適用,明(114)年 5 月開徵。本次修法在實體面及程序面有哪些新規定?另相關子法是否完備,方有利於實務推展。

淺談IFRS永續準則的 碳揭露規範

IFRS 永續揭露準則第 S1 號提供一個架構,要求企業揭露其價值鏈中的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第 S2 號專注於規範企業揭露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其中,關於碳揭露,企業亦需要解釋氣候變化等永續性風險和機會,這些揭露資訊將可幫助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在管理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