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雨彈升級!竹竹苗豪雨特報 從北到南12縣市大雨狂轟

上半年我對美出超攀峰!首度超越陸港 學者:不利關稅談判

日本智財權審判制度運作與實務透析:2024年《審判及上訴實務研究會》綜合報告

日本專利局 (JPO) 審判法院;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日本專利局 (JPO) 審判法院;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日本專利局(JPO)審判暨上訴部自2006年起,每年均召集企業智慧財產權實務操作者、專利律師、律師及專利局行政法官等多方代表,組成「審判暨上訴實務研究會」(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下稱《研究會》)。此《研究會》旨在透過對具代表性之審判及法院裁判案件進行多角度分析,進而形塑審查與審判判斷的準則及將其細緻化,以提升日本智慧財產制度的透明度與預測性。

日本專利局 (JPO) 審判法院;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日本專利局 (JPO) 審判法院;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2024年度的《研究會》報告 (下稱《報告》)共涵蓋六大領域(機械、化學一、化學二、電機、設計與商標),每領域各討論一項共通主題與一件具體個案,成員包括42名委員與5位法院觀察員,討論重點集中於進一步明確「進步性判斷」、「補充實驗資料可採性」、「設計相似性」及「近似複合商標的判定」等實務焦點。

2024年《審判暨上訴實務研究會》組織圖;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2024年《審判暨上訴實務研究會》組織圖;圖片來源: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專利領域分析

(1) 機械專利:於公開實施發明判斷進步性的挑戰

《報告》指出,相較於文獻發明,證明「公開實施發明」的進步性較為困難,尤其是在產品僅外觀可視、內部構造難以拆解分析時 (像是只供展示的產品),需仰賴間接證據(如模具圖、證人證詞等)組合構成「合理邏輯鏈」,以佐證其技術內容。

在使用間接(輔助)證據來證明一項公開實施的發明時,證據可以為基於各種不同形式的證據,例如不同的產品、模具圖、目錄和證人證詞。然而,這些證據的「同一性」(identity of evidence) 是有疑問的。一般來說,證據的同一性很難被嚴格證明,但如果能夠在法庭上提出合理的同一性證據,在許多情況下證據的同一性便有可能得到確立。那麼,即使每項單一證據均不足以證明公開實施發明的事實,但透過使用多項證據並提供合理解釋,該事實也很有可能被承認。

(2) 化學專利一 (一般化學):參數與數值限定發明,三大審查觀點交錯判斷創造性

在處理以參數或數值範圍構成要件的發明時,審查上須同時考慮三個環節:(1)是否容易想到(easily conceived)、(2) 所欲解決課題之新穎性與技術意義、(3) 技術效果是否具不可預測性與顯著性。《研究會》成員指出,在該技術領域中,「參數或數值限定的技術意涵」往往與被引用發明間的關聯性密切,而是否構成創造性,關鍵在於其是否超越可合理預期之範圍。

此外,若主引證發明與申請案所屬技術領域或解決問題不一致,則更需仔細考量該「不一致性」是否削弱推導創造性的基礎。這也顯示,傳統以「是否可由引證文獻導出」的線性思考已不足,必須導入「全貌性技術判斷」模式,對比引用文獻、申請案與公知技術三方技術關係。

(3) 化學專利二 (製藥和生物技術):用量設計型藥品發明,補充數據採納的界線愈加清晰

在涉及「劑量設計」的醫療用途發明中,申請人常在提交後再補充藥效實驗數據。然而,《研究會》成員指出,除非原始說明書已明確揭示該用量配置的技術思想,否則這類補充資料通常不被納入創造性判斷。尤其當補充數據試圖證明某用法具「意想不到效果」時,法院將嚴格要求其與原始揭示內容具有一致性。

法院並進一步強調,在此類補充資料的判斷上,應優先以「申請日當時技術內容所能導出之效果」為基準,而非後見的結果。此一立場與日本最高法院2019年判決精神一致,確認「以被引用發明與既有技術狀態為對比對象」之必要性,避免事後推論扭曲專利創造性門檻(詳見《附錄一》)。

(4) 電機專利:人為安排與心智活動之發明,專利適格性的技術化描述策略

今年的《報告》也針對是否涉及人類心理活動或非技術性安排之發明,具備「可專利性」進行深入探討。針對涉及心智活動或人為安排的發明(如預約系統、資訊顯示界面等),討論重點轉向「專利適格性」的判斷依據。《研究會》結論指出,僅宣稱使用電腦並不足以滿足專利適格條件;須具體記載訊號處理方式、資料流動架構與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並說明該技術手段如何對應並解決特定問題。

實務上,申請人應從兩方面進行抗辯:一為主張本案不屬單純心理活動或任意安排,二為主張即便目的偏向心理層面,仍透過具體技術構成實現效果,具備技術貢獻。例如「點餐系統」雖表面涉及商業流程,但若能證明其包含獨特裝置互聯與資料流程處理,即可主張技術性與創造性。

設計與商標領域分析

(1) 設計:「判斷主體」對相似性認定的影響

在設計相似性的判斷中,研究指出「消費者」定義依產品屬性而異,例如建材類產品如屋瓦,其選擇主體為屋主,而非建造者。一般消費者著重整體印象與易見部位;專業者則偏重機能性構造與細部差異。故不同的判斷主體將影響整體與局部的觀察視角與相似性評價(詳見《附錄二》)。

(2) 商標:複合商標主要部分之抽取與判斷準則

對於結合既註冊商標與新增元素所構成的複合商標,討論重點為「主要部分」是否能抽出。成員觀察指出,若組成部分皆具辨識力,原則上均可單獨觀察;但亦需視實際交易使用方式、商標整體外觀與語音、意義整合性加以判斷。倘若新增元素僅為弱辨識性描述詞,則原註冊部分仍可能構成主要識別元素。

個案探討與司法判例總結

報告亦收錄6件實際個案之審判與法院判決,從「傳熱系統」、「鋰電池」、「止痛劑」、「預約支援系統」、「手提袋設計」、「池上製麵所商標」等,深入探討相關條文(如日本專利法第29條、第36條、第126條、設計法第3條、商標法第3條與第4條)的適用。這些判例對於補充資料的採納、設計變更與進步性關聯性、以及新舊商標組合的混淆可能性,提供審判實務具體參考指標。

JPO指出,除了日文版之外,《報告》之英文版摘要亦同步發布,以利全球用戶理解日本審判制度邏輯與趨勢。審判實務研究會的年度運作,不僅對JPO內部審查人員與審判官提供重要指引,亦強化制度用戶對日本智財保護機制的信心與預測性。2024年度《報告》所展示的多方視角、實例驗證與技術細節,已成為觀察日本智慧財產法制動向的重要風向球。


《附錄一》:藥品用途發明的補證標準─ 後補資料採納界線與司法實務趨勢

(1) 審查核心:是否與原始說明書之「技術思想」相連貫?

針對藥品用途發明(尤其為「劑量設計發明」),補充藥效試驗數據是否能在進步性判斷中被採納,一直是審查與訴訟攻防的關鍵爭點。根據2024年《研究會》分析,當申請人試圖藉由後補實驗資料證明某特定用量具「意想不到的技術效果」時,專利有效性的關鍵在於:原始說明書是否已揭示此劑量構思之技術主張。

報告明確指出,若原始揭示僅停留在「任一常規用法」,例如「此成分已知可用於疾病X治療」,則事後補充「特定劑量下效果更佳」之數據,極可能因與原始技術思想無實質連結,而被排除於進步性審查之外。

(2) 法院裁判趨勢:技術效果之「預期可能性」成為排除依據

東京高等法院與知財高等法院於近年多件藥品用途發明訴訟中強調,補充數據如要具有效力,需證明其技術效果「在引用文獻中無法預期」,且其「不可預測性」非屬事後構造。

例如,若補充資料顯示劑量5mg可比20mg顯著減少副作用,僅在說明書中記載「本藥具低副作用傾向」者,即被法院認為無法與5mg具體數據建立正當技術連貫性。

(3) 日本與歐、美實務的差異

歐洲與美國雖也對補充資料設有限制,但相較日本略為寬容。例如美國允許申請人在後期提交補充資料來證明「預期效果」或回應審查意見,只要資料所佐證者可在整體說明書中合理推導即可能被接受。

而日本實務更偏重「申請當時即可預測」的邏輯連貫性,特許廳與法院一致傾向將後補資料作為「補強證據」,而非「修補理論」,以防申請人於事後重新構建創造性理由。

(4) 建議:日後藥品專利申請之實務應對

  • 初期說明書中應明確揭示劑量區間與預期效果關聯
  • 若為劑量範圍主張,宜於初始階段即納入對照實驗與副作用數據
  • 補充資料應強調與原揭示內容之一致性與技術邏輯串接,避免斷裂式論證

《附錄二》:設計相似性中的「消費者定義」演變 ─判斷主體的轉變與審查基準深化

(1) 問題背景:誰來判斷設計是否近似?

設計法中的「設計相似性」判斷傳統上依「一般消費者之眼睛」為標準,但何謂「一般消費者」,實際上深受產品性質與使用脈絡影響。2024年度《研究會》特別強調,產品類型的不同,決定了觀察者的視角與敏感度,進而影響設計相似性評估。

例如,若產品為「屋瓦」,則最終決策者通常為房屋所有人而非工匠;若為「精密工具」,則使用者即可能為專業技術者,其觀察重點與審美基準與一般消費者迥異。

(2) 實務演變:從「不特定大眾」走向「脈絡化消費者」

《報告》指出,近年法院與JPO審查部門均傾向採取更細緻的「脈絡消費者」視角。例如在建材、工具、醫療器材等案件中,將使用者分為「購買者(decision-maker)」、「安裝者(installer)」與「終端用戶(end-user)」三層級,並選定其中「具實質選擇權限者」為設計類似性的觀察主體。

此一視角轉變,有助於避免對專業用途產品之誤判,使評價標準更貼近真實市場機制。

(3) 第一印象法則與專業者觀察的張力

在大多數案件中,設計相似性仍遵循「整體印象評價」與「視覺顯著部位優先原則」。但若觀察主體為專業者,則會更重視結構性差異與機能對應,導致部分外觀相近但機能不同之設計被判定為「不相似」。

舉例而言,若兩款醫療導管僅差別在連接部卡榫位置,對一般患者毫無差異,但對醫療人員卻構成操作習慣差異,此時法院將傾向認為該差異具「顯著識別效果」。

(4) 影響與建議

  • 設計申請策略上,需針對「預期購買者」進行設計差異佈局
  • 對於同類產品族群設計,宜考慮系列外觀差異化,避免形成整體印象混淆
  • 當對手設計發生類似爭議,須蒐集實際使用者(如醫師、建築師等)使用行為與判斷基準作為訴訟佐證

參考資料: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REPORT 2024 (Summary), Trial and Appeal Department, Japan Patent Office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3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為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

延伸閱讀

川普轟日本不買美國米!網酸:味如嚼蠟…豬都不吃

羅瑋:日圓年底可能升至140至142 趁台幣升值有甜甜價要把握機會

嚮往更好的生活 中國富豪正在移居日本

川普4個字稱呼日本首相引熱議!網質疑「不記得石破茂?」

相關新聞

USPTO打詐!鎖定虛偽優惠聲明及問題簽名文件

USPTO宣布,利用不實優惠資格聲明短繳規費者,將依法加徵欠繳金額至少三倍的罰款,而非署名人親簽的簽文,亦是其打詐查察重點。若官方認定事涉違規,視情節輕重,可合併執行多重處分,包括但不限於所涉案件USPTO程序中止、代理人移送懲戒之類。

從G 1/24、G 2/24與G 1/23看歐洲專利局擴大上訴委員會的角色演化

歐洲專利局擴大上訴委員會(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EBA)在2024年間受理了三件重大法律問題移送案 ─ G 1/24(主張解釋)、G 2/24(介入人地位)與G 1/23(專利延長請求的權利性問題),三案分別由不同技術上訴委員會提出,涵蓋主張解釋標準、當事人適格與行政-司法程序間接軌問題,體現了當前EPC體系中各種潛在制度張力的集體浮現。

歐洲專利局上訴委員會2024年報告分析

2024年對歐洲專利局(EPO)上訴委員會(Boards of Appeal, BoA)而言,是深化改革後邁向效率與品質雙軌並行的重要轉捩點。自組織架構改革完成以來,BoA首次訂下更積極的目標:至2025年底,使未結案件中,僅有不超過10%超過24個月的存續時間。2024年年報不僅呈現此新目標下的具體進展,也從案件處理、內外部對話、法務品質、數位轉型等面向,揭示歐洲專利審判機制的全面革新。

日本專利局揭示AI領域全球專利競爭態勢:中國壓倒性領先 日本醫療應用另闢蹊徑

日本專利局(JPO)於2025年6月發布最新報告《AI関連発明の申請動向調査(国際編)》(下稱《報告》),深入分析自2015年起全球人工智慧(AI)相關技術在八大子領域的專利申請趨勢,包括AI核心技術、圖像/影像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卷積神經網路(CNN)、遞迴神經網路(RNN/LSTM)、深度強化學習以及Transformer架構技術。報告以INPADOC專利家族為單位,結合XLSCOUT資料庫,對中、美、韓、日等主要技術強國的專利活動進行總體與微觀解析,試圖勾勒出日本在全球AI專利競爭中的定位與潛在優勢。

日本智財權審判制度運作與實務透析:2024年《審判及上訴實務研究會》綜合報告

日本專利局(JPO)審判暨上訴部自2006年起,每年均召集企業智慧財產權實務操作者、專利律師、律師及專利局行政法官等多方代表,組成「審判暨上訴實務研究會」(Trial and Appeal Practitioner Study Group) (下稱《研究會》)。此《研究會》旨在透過對具代表性之審判及法院裁判案件進行多角度分析,進而形塑審查與審判判斷的準則及將其細緻化,以提升日本智慧財產制度的透明度與預測性。

從地緣政治看世界大學排名變化

在中美貿易戰與俄烏戰爭之後,地緣政治開始以各種形勢影響全球政經局勢、產業脈動及科技發展,連國際教育也深受地緣政治所牽動。近年來,許多國家移民政策的重大變化,已實質影響國際間的學術合作與研究資金流動,地緣政治緊張會改變學生簽證核發、學者聘任與移動自由,而各國教育機構實施「上限」或試圖減少國際學生人數的做法,都可能降低世界大學「國際化程度」這項排名指標,傳統留學目的地國的主導地位亦將面臨更多來自國內外的挑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