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影/越南下龍灣船員遭爆「天候突變拒絕返航」!男還原逃生過程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Sheryl Lu╱產業分析師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預測及驗證的整合,論閉環系統的應用挑戰與解方

目前AI於材料科學的應用可用閉環系統(closed-loop system)說明,閉環系統是一種將「AI預測」與「實驗驗證」整合的模式,使系統可持續自我優化與獲得回饋,主要包含九大流程(如圖1) — (1)定義目標材料特性、(2)數據蒐集與知識提取、(3)材料結構生成與性質預測、(4)設計可行的合成與製程路徑、(5)自動化實驗合成候選材料、(6)材料性能測試與驗證、(7)AI分析材料特性與結構數據、(8)分析並優化合成與加工條件、(9)選出具應用潛力的候選材料。

圖1. 閉環系統九大流程圖;資料來源:AI Meets Materials
圖1. 閉環系統九大流程圖;資料來源:AI Meets Materials

雖然閉環系統被視為AI材料研發的理想模式,但受限於資料不足、已知材料有限及材料特性尚不完整等因素,目前尚未完全落地實現。為解決上述挑戰,多個研究機構已積極開展自動化實驗與高效率AI模型訓練。舉例而言,英國利物浦大學團隊於2024年11月開發具自主決策能力的實驗機器人[1],該機器人可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實驗參數,加速材料篩選及特性驗證流程。此外,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2011年即開始主導的Materials Project[2],則透過超級運算(supercomputing)建超過16萬筆無機材料的特性數據,目前採開源形式提供,預期可促進新一代AI模型的訓練及新材料的設計。

另一方面,《Nature》於〈The two-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AI and materials science〉一文中提到,AI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需搭配自動化實驗及高通量設備同步發展,方能有效處理AI模型輸出的龐大數據量。該文亦提到,材料科學的進展可反向促進AI技術的演進,例如導入更高導電性或熱穩定性的新材料,將有助於改善運算硬體效能,可提升AI的運算效率與能源管理能力。此雙向互動關係顯示,AI與材料科學的整合應用已在實務中逐步展現效益,並成為兩項技術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

AI驅動材料科學研發進程,談新能源與半導體材料的應用實例

以下說明AI在材料科學領域之應用場景:

  •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材料(如電池與太陽能材料)被視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關鍵,然而,傳統材料研發流程自結構設計、實驗合成到性能驗證的流程,往往需耗費數月乃至數年,且結果具高度不確定性,限制材料創新的速率,而AI技術的導入可為材料研發流程帶來新的突破契機。

    以電池材料為例,電池材料在光伏效率(photovoltaic efficiency)與能源儲存(energy storage)的限制仍亟待克服。面對傳統材料開發效率的瓶頸,Microsoft於2024年1月結合其雲端運算與量子模擬技術,打造Azure Quantum Elements(AQE)平台[3],專注於加速材料設計與驗證流程。於同一時間,Microsoft與美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合作,針對「低鋰含量」替代材料展開大規模搜尋。以鋰作為電池核心材料,受限於稀缺性與高昂成本,尋找替代方案已成為能源轉型關鍵。透過微軟的AQE平台,僅80小時內即完成3,200萬筆候選材料的生成與特性預測,並逐步篩選出23種具商業潛力的新材料,其中5項已為現有文獻所記載。此一應用案例顯示,AI技術在提升材料研發效率與精準度方面的潛力,並有助於拓展科學家們對化學材料的探索範疇,可見AI在未來能源科技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 半導體及光電材料

    半導體與光電材料具高度技術門檻,其微觀結構與電子特性對於晶片處理能力、顯示元件的色彩表現,以及光電裝置的能量轉換效率均有決定性影響,由於需針對奈米尺度下的晶體結構與能帶分布(band structure)進行微調,半導體與光電材料的開發普遍面臨高研發成本與長週期挑戰。

    當前AI技術已逐步重塑半導體材料開發流程,可應用於材料性質預測、結構生成、缺陷分析與製程參數優化等材料設計之關鍵流程,舉例而言,透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業者得以在原子層級精準預測結構與能隙表現,並於虛擬環境中模擬導電性與熱穩定性,加速材料設計迭代,有效縮短開發週期並降低試錯成本。

    目前已有大型企業導入AI技術,如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於2021年自行研發之AIx(Actionable Insight Accelerator)平台[4],將AI技術整合至半導體材料開發流程中,該平台可即時分析自設備、量測與製程取得之大量數據,並藉由機器學習演算法進行材料堆疊結構與製程參數優化,此外,亦可針對單一晶圓執行數百萬筆原子層級數據解析,並迅速回饋至研發端,以大幅提升缺陷預測精準度與材料篩選效率,現已廣泛應用於邏輯與記憶體IC研發,可協助提升良率、縮短開發週期。

科技巨頭布局AI材料研發,引領新一波材料設計創新與研發效率升級

隨著運算能力大幅提升,AI驅動的材料研發已邁入加速期,逐步走向產業化關鍵拐點,Google及Microsoft等科技巨頭已紛紛投入資源。

  • Google DeepMind – GNoME加速材料穩定性探索

    GNoME為Google DeepMind於2023年11月推出的AI平台[5],透過圖神經網路與主動學習架構,強化無機材料在熱力學穩定性方面的建模與預測效率,現已完成超過220萬筆材料結構模擬,並從中預測出約38萬筆具穩定性的新候選材料,涵蓋電池、超導體及能源相關應用領域。

    GNoME在開發過程中導入閉環學習機制,將材料穩定性預測的準確率從原本的50%提升至80%,目前已有逾700種候選材料完成實驗驗證,反映其模型於材料初步篩選階段具一定準確性與可行性;而為促進學界合作,Google DeepMind亦已將部分穩定材料數據開放至Materials Project平台,提供研究社群參考與應用,可望加速未來材料研發進程。

  • Microsoft – MatterGen和MatterSim生成新材料候選物

    Microsoft研究團隊近年來致力於開發生成式人工智慧(Gen 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工具,包括MatterGen和MatterSim。其中,MatterGen使用Gen AI模型自動設計新材料的候選結構,根據指定條件(如能隙、體積模數、磁性密度等)產出具特定物理或化學性質的新材料結構,而實際驗證該材料的可行性通常需要漫長的實驗過程,因此Microsoft另外推出深度學習模擬工具MatterSim,以運算及模擬方式,快速驗證MatterGen所產之候選材料的實際效能與可行性。透過此一生成與模擬流程的結合,有助於加速材料設計與初步篩選過程,提升整體研發效率。雖尚處於研究與驗證階段,但已展現出AI在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潛力。

備註:

  1. [1] 參考資料:AI-driven mobile robots team up to tackle chemical synthesis.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4,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2. [2] 參考資料:Materials Project. The program started from 2011, Berkeley lab.
  3. [3] 參考資料:Discoveries in weeks, not years: How AI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re speeding up scientific discovery. Published on January 9, 2024, Microsoft.
  4. [4] 參考資料:應用材料AIX平台運用大數據和AI之力加速半導體技術 從實驗室到工廠的創新突破‧發表於2021/4/6,Applied Materials。
  5. [5] 參考資料:Google DeepMind’s AI Dreamed Up 380,000 New Materials. The Next Challenge Is Making Them. Posted on November 29, 2023, WIRED.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Sheryl Lu
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財金所
經歷:私募基金分析師
專長:產業分析與市場研究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為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

延伸閱讀

聯發科3奈米 TPU 進度優於預期 大摩喊目標價1,888元、重申優於大盤

美FTC力挺司法部:以資料共享矯正Google壟斷 兼顧隱私無虞

糖尿病共病預測AI衛教 最快7月健康存摺免費用

高雄大樹山坡地「剃頭」蓋光電場 暴雨泥流傾瀉距聚落僅剩100公尺

相關新聞

從LABUBU全球爆紅看泡泡瑪特的IP與維權策略

在近年來的潮玩熱潮中,一個毛茸茸、表情俏皮的角色「LABUBU」迅速走紅,從中國本土一路火到全球,並在法國羅浮宮、越南巴拿山樂園、英國牛津街、美國聖地亞哥等地成功開設旗艦店,到處都出現了搶購LABUBU系列商品的排隊熱潮,成為年輕族群爭相收藏的熱門IP。在2025永樂春季拍賣會上,全球唯一一隻初代薄荷色LABUBU更以108萬港元高價落槌成交,成為潮玩圈的熱門話題。隨著LABUBU大受歡迎,作為獨家授權生產商的泡泡瑪特成為最大贏家,市值最高曾達到3800億港元,近期卻又因過度炒作而引發批評與爭議。這股風潮的幕後推手,是泡泡瑪特(Pop Mart)成功打造IP的營運成果,泡泡瑪特曾因過度依賴單一IP而陷入經營困境,如何透過IP經營、品牌塑造、授權經營而成功翻身,反映出當前文創產業對於原創角色價值的重視與保護。

碩論AI虛構文獻事件啟示:AI不會取代人類 只會放大專業與無知的差距

台灣近日接連傳出屏東大學、南華大學的碩士論文,因引用虛構的AI生成文獻被揭發,最終被校方要求撤回重寫,震驚學術界。事緣於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高華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時,發現兩篇碩論將「從未存在」的葉高華著作列為參考文獻。葉高華進一步審閱,赫然發現該篇論文多數文獻皆為AI虛構,完全禁不起檢驗。

AI驅動的下一場創新革命:人類創新的極限與挑戰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依舊被視為人類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最強引擎。然而,一份由麥肯錫(McKinsey)於2025年6月發表的報告《The next innovation revolution — powered by AI》 (下稱《報告》) 卻提出警訊:雖然科技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但真正推動生活大幅改善的「好點子」卻愈來愈難尋,研發生產力甚至在多數產業呈現長期衰退。

以合併糖尿病藥物為治療方法專利之顯而易見性探討:Novo Nordisk A/S v. Caraco Pharmaceutical Laboratories, Ltd.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會導致患者的血糖異常過高。糖尿病患者若未控制異常的血糖或進行藥物治療,則可能引起許多併發症,例如:腎臟、血管、神經及眼睛等病變[1]。這些併發症,最終可能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

破解癌症多重抗藥性!「國衛院 x 清華大學」聯手開發KIF2C標靶新藥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謝興邦帶領研究員郭靜娟與助研究員林書玉,與國立清華大學(清大)生醫學院教授王慧菁與講座教授孫玉珠團隊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 — BPRMC007S9。BPRMC007S9不僅展現強效的毒殺活性,與紫杉醇併用時更產生明顯協同效果,可有效抑制具抗藥性的腫瘤生長。這項研究成果將於2025年8月發表於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代表台灣在抗癌藥物開發領域的重大突破。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7月23日登場 規模創歷史新高!

亞洲生技產業年度盛會《2025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月23日至 2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與2館盛大登場。除了延續去年舉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以及亞洲生技大展、商機媒合會、公司展望說明會、主題研討會等四大活動,今年更新增國家生技園區Demo Day 及比翼x北醫x秀傳Demo Day,活動延長至9天、橫跨3週,規模創歷史新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