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在數位轉型與AI技術推動下,全球金融產業面臨重大挑戰與重塑。國際政策變動使資金流動與風險控管變得更複雜,推升AI在風控、普惠金融及創投扮演更重要角色。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聚焦AI驅動金融創新,推動普惠,匯聚政策、產業、學研與新創力量,共探數位金融新解方。
姚木川認為,金融科技如果讓金融機構主導,受限於各種法規限制是很難創新的,可是如果把金融機構的業務項目拿出來到產業的時候,很多新的想法和作法就會活潑亂跳的出現了。現在台灣金融創新面臨政府資源傾斜金融機構、開放銀行落後、法規保守、競爭不對等以及創投資源不足等結構性問題,必須仰賴制度優化、技術革新和資本激活來發展金融科技。姚木川進一步提出金融科技發展的六大解方,包括強化金管會創新處的功能性、完成開放銀行友善外資、建構去中心化的數位身份(DID)平台基礎設施、制定創新金融的專法並推動分級沙盒制度、建置新創業者的保護與扶植機制,以及成立百億元金融科技創投基金。
金管會最新調查:約三成金融機構開始使用AI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5年4月調查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的結果,相較於2024年,金融業使用AI及生成式AI的比率均提升,主要用於提高作業效率及生產力、節省人力及優化客戶體驗。
金管會調查383家金融機構及周邊單位計,其中126家業者已有導入AI,占總調查對象的33%,較去年提升29%,其中使用AI比例最高的是銀行(87%),其次為壽險公司(67%)及產險公司(45%)。
本次調查顯示,金融業者應用AI主要目的為提升作業效率、節省人力及優化客戶體驗,應用場域集中於內部行政作業、智能客服及防制金融犯罪等領域。最常採用的AI技術為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語言模型(LLM)、機器學習及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金管會創新處副處長施宜君表示,依調查結果,目前已有61家金融業者導入生成式AI,占使用AI金融業者的比例達48%,比去年增加21%。雖然有近半數金融機構使用生成式AI,但由於AI產出仍具有不確定性,甚至可能產生錯誤與幻覺,加上需處理大量個資,可能引發個資安全與合規性的疑慮,故就目前已導入AI的業者來看,金融機構導入AI的主要用途以內部行政作業及智能客服較多,運用AI系統進行自動化決策的程度尚低,43%業者無自動化決策,40%業者自動化決策比例在25%以下,顯示金融機構目前多數應用仍採「人機協作」模式,避免使用AI進行全權決策。
施宜君指出,針對AI在金融業的應用風險,國際間提出六大原則作為指引,包括治理與問責、公平性及以人為本、資安與個資保護、決策透明及可解釋性、系統安全與第三方監控、永續發展與員工轉型,這六大原則同樣是金管會推動AI應用的核心方針。未來金管會將持續與數發部及相關部會合作,在兼顧消費者權益及金融市場秩序下積極投入科技創新,透過金融科技產業聯盟啟動相關合作機制,並持續鼓勵金融機構投入技術共研與應用實驗,並尋求適合的AI監理機制,同時降低個資外洩與系統風險。
在未來規劃部分,有47%(179家)金融機構表示未來將導入或擴大AI應用領域,重點領域仍為內部行政作業、智能客服及打擊金融犯罪等範疇。此外,金融業者認為可透過業界合作共同發展的AI領域包括:防詐AI科技應用、在地金融業大型語言模型及風險管理等項目。
金融產業使用AI的挑戰
AI需要大量的資料來做訓練會牽涉到個資保護,如何避免個資不會外洩並符合個資法規定,同時兼顧日益升溫的資訊安全問題,對於金融業是重大挑戰。而各家金融業者最關心法遵的議題,因為一旦不合規會被罰錢,其實有時候金融業者會比主管機關來得更嚴謹,會先觀望其他同業應用AI之後的狀況,才考慮是否跟進。因為全部換新系統會花費很高的成本,業者可能會在現有系統中導入AI,除了新的系統如何跟現有的系統技術整合,新舊併行也會有是否能順利相容的問題。
金管會在2024年1月16日正式啟動開放銀行第三階段,開放銀行的第三階段是「交易面資訊」,讓客戶可以透過第三方服務業者(TSP)的應用程式(APP),在經過客戶同意後,直接連結帳戶進行扣款、支付、轉帳等交易行為。施宜君指出,雖然金管會目前已經進入到開放銀行第三階段,但涉及銀行資料的開放跟分享,各家業者就會比較小心因應。
金管會在今年1月1日成立「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專責「金融科技與創新」、「綠色及轉型金融」及「金融市場發展」等擬訂政策、統整資源,並依據國內市場發展需求及國際趨勢推動相關措施,以提升台灣金融市場競爭力。施宜君表示,金管會創新處成立之後舉辦「金融市場卓越計畫」,受訪的相關業者均深感台灣AI人才不夠因應需求,人才培養另外一個重點是文化衝擊,AI人才進入金融業之後,必須經過轉型跟改善,才能與現有的從業人員達成良好的理解跟溝通,這些都是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在使用AI上會遇到的挑戰。
資料來源:
- 2025/6/10,AI金融科技協會「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 。
|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成為我們的訂戶,以掌握最關鍵的專利商標智財消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