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軍轟炸伊朗3處核設施…大陸外交部最新表態!強烈譴責加劇中東局勢

高雄國道7號拚2030年通車 仁武系統恐成全台最複雜交流道

企業邁向AI轉型新紀元:從信任出發 從制度落實

從左至右: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貴、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暨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勵秀玲;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從左至右: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貴、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暨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勵秀玲;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全球正邁入AI驅動的全新發展紀元,企業紛紛競相探索跨領域應用,挑戰人類思維極限,開創無界AI未來。同時,在川普就職新政策的牽動下,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變動,台灣ICT產業亦受到深遠影響。企業該如何在這波總體經濟變遷中精準應對,掌握未來競爭優勢?

為此,資策會MIC於5月上旬舉辦了【38th MIC FORUM Spring】AI無界研討會,聚焦產業發展趨勢、AI Agent產業應用、新興產業發展以及AI轉型案例分享,解析 2025資通訊產業關鍵議題,深度剖析當前AI Agent應用的核心發展趨勢,以及通訊衛星、人形機器人等前瞻技術。此外,研討會也深入探討了企業如何在 AI 驅動的數位環境中建立數位信任,並邀請業界專家剖析AI於不同領域的應用前景,洞察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重塑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在「AI x 轉型」環節的座談會單元中,AI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展與產業應用成為全場焦點;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在「AI x 轉型」環節的座談會單元中,AI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展與產業應用成為全場焦點;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AI x 轉型 企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在研討會第二天的「AI x 轉型」環節的座談會單元中,AI人工智慧技術的進展與產業應用成為全場焦點。座談會由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主任勵秀玲擔任主持,邀請了三位跨領域重磅與談人深入探討AI時代下企業如何建立數位信任與落實安全治理:包括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暨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人工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貴,以及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詹文男。

三位與談人從產業、法規、治理、人才培育到社會接受度,逐一剖析企業在面對AI技術普及與商業應用時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並給予具體且系統化的策略建議。

詹文男指出,現在許多企業已不再將AI視為前瞻技術投資,而是日常營運的基礎工具;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詹文男指出,現在許多企業已不再將AI視為前瞻技術投資,而是日常營運的基礎工具;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AI商業化落地推動力:從提升效率出發,重塑企業營運結構

座談會首先聚焦於AI對企業實際營運層面的衝擊與機會。詹文男指出,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趨勢下,「效率」已取代「創收」成為推動AI導入的首要驅動力。他舉例說明,如今演講、課程、會議皆可透過AI進行語音辨識與文字轉錄,不僅大幅降低人力記錄成本,更強化資訊再利用的價值。

現在許多企業已不再將AI視為前瞻技術投資,而是日常營運的基礎工具。像是一些大型電商企業會運用生成式AI進行商品圖片自動合成與廣告文案撰寫,一年可節省約數千萬元的內容製作預算;傳統機械廠則以AI導入設計自動化,免除每月數十萬的委外費用。甚至宗教產業也搭上這波浪潮,有廟宇引進AI問答系統,為信眾提供即時解籤與諮詢,創造全新信仰互動體驗。

AI已從實驗室技術走入庶民應用。其所創造的不只是財務節流,更可能徹底重塑企業的組織流程、顧客服務與決策機制。

施立成根據微軟內部分析,企業平均每投入1美元於AI應用,可望產出3.7美元的綜合效益;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施立成根據微軟內部分析,企業平均每投入1美元於AI應用,可望產出3.7美元的綜合效益;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產業投資節奏轉變:從觀望到全面啟動

施立成以全球數據佐證AI應用的爆發式增長。根據IDC 2024最新報告,生成式AI的企業採用率已從2023年僅19%,一舉提升至今年超過44%,而整體投資規模也以倍數成長,預示AI已成全球企業競逐的新主軸。

他指出,根據微軟內部分析,企業平均每投入1美元於AI應用,可望產出3.7美元的綜合效益,包含營收增長、成本節省、流程優化與品牌形象提升。這不僅代表AI投資具經濟效益,更顯示市場已從早期的觀望期,快速進入「落地期」。

施立成並歸納了AI商用化的5項關鍵觀察:首先,生成式AI已不再是技術新奇,而是核心競爭力所在;其次,信任成為推廣AI的最大門檻;第三,AI將逐步滲透企業日常流程,從員工助理到客戶接觸點全面改變;第四,未來各國監管機構將加強立法與合規要求,企業須提前準備;第五,對話式AI將成為企業與內外部用戶互動的主要介面,導入AI不再只是工具部署,而是介面革命。

張榮貴建議政府與大型平台共同研擬類似「AI版ISO」的標準制度,讓企業有一套明確的開發、部署與驗證流程可以遵循;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張榮貴建議政府與大型平台共同研擬類似「AI版ISO」的標準制度,讓企業有一套明確的開發、部署與驗證流程可以遵循;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技術可信度建構需從制度治理開始

張榮貴則從技術供應端出發,強調AI技術「可信任」是推廣與普及的基礎,而這份信任並非來自單一技術成果,而必須由制度、流程與文化共同形塑。

他提出四項核心:包括資料治理、開發規範、品質驗證與教育普及。其中,資料治理是所有AI應用的起點。企業若無法確認訓練資料來源的合法性與品質,即無從談起公平性與責任歸屬;而開發規範涉及AI開發者需遵守的標準、法令與倫理指南,如無明確要求,將容易導致黑箱操作與技術濫用。

為此,他建議政府與大型平台共同研擬類似「AI版ISO」的標準制度,讓企業有一套明確的開發、部署與驗證流程可以遵循。此外,可比照早期資安輔導或ERP補助機制,推動中小企業導入AI治理制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升級模式。

責任AI實務操作經驗分享:微軟的內部治理架構

施立成進一步分享微軟自2016年以來在AI倫理治理方面的內部實踐。早在生成式AI風潮爆發前,微軟即設立AI倫理與法務小組,並在2018年明確提出「六大責任AI原則」:分別為可靠性、安全性、隱私保障、包容性、透明度與公平性。

這些原則不僅是掛在牆上的標語,而是實際納入研發與營運流程。微軟成立跨部門「負責任AI辦公室」,由董事會層級監督與落實,並設計內部風險評估工具與合規清單,讓每個產品從資料收集、模型訓練、部署應用到使用者體驗都有明確指引與風險控管。

他強調,微軟是目前少數在合約條款中提供IP法律保障的AI平台之一,若客戶因使用微軟AI產品而涉入智慧財產糾紛,微軟將主動協助法律防禦,與客戶一起面對,這正是平台願意對自家技術負責的具體展現。

文化與人才是AI成功導入的根基

詹文男特別指出,企業在推動AI時,最容易忽略的環節不是技術能力,而是文化準備。他表示,AI落地的前提是「信任」,這不只來自客戶或社會,更來自企業內部員工的心態與參與。

他呼籲企業應以正向方式建立AI素養訓練體系,讓基層員工理解AI是協作的夥伴而非威脅,讓管理層理解AI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而非短期投資。企業不應期待半年內徹底翻轉營運結構,而是應採取「小步快跑、快速修正」的策略,從可控的小專案入手,逐步擴大應用範圍與組織熟悉度。

在實際推動上,跨部門協調扮演關鍵角色,尤其是IT部門與業務、法務、人資等單位必須建立共同語言與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形成以AI為核心的營運模式。

結語:以信任為基礎,邁向可持續的AI治理與應用未來

座談會以深度多元的視角,描繪出AI時代企業所必須面對的信任工程。AI技術絕非萬靈丹,也不是單靠技術就能推廣的解方。唯有制度、法規、組織文化與產業自律同步建構,企業才能真正實踐「可信任的AI轉型」。

AI是下一波產業革命的主引擎,而「信任」,則是這部引擎穩定運轉的燃料。當企業從教育與制度雙軌推動,為AI鋪設安全與透明的道路,數位轉型方能走得長遠,真正創造永續價值。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0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延伸閱讀

AI 軍備戰開打 遠傳井琪:技術選型務實 關鍵在價值實現

科技公司I轉型 軟體工程師面臨失業風險

群聯潘健成:AI走向邊緣化勢不可擋 儲存控制器成轉型關鍵

詹文男X吳守謙 可樂旅遊的永續成長心法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