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師大「抽血換學分」案 北檢最快下周約談周台英…傳「吹哨者」作證

薇帕颱風外圍環流通過中 粉專:高雄、屏東注意一波大雨強風

得獎第一瞬間反應太可愛!IU拿視后「呆坐位子起不來」超萌表情包gif瘋傳

擁抱AI浪潮:資策會MIC王義智解析企業轉型的痛點與突破手段

MIC產業顧問兼主任王義智強調,導入AI的最大困難從來不是技術選型或預算問題,而是「人的心理門檻」。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MIC產業顧問兼主任王義智強調,導入AI的最大困難從來不是技術選型或預算問題,而是「人的心理門檻」。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人工智慧(AI)技術突飛猛進的今日,企業的數位轉型不再只是科技部門的話題,而是關係到整體營運模式、組織結構與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命題。資策會MIC【38th MIC FORUM Spring】AI無界研討會「AI x 轉型」環節中, MIC產業顧問兼主任王義智以「AI創新趨勢與企業轉型案例」為題,以豐富的實務觀察與分析架構,條理分明的剖析了企業在AI轉型歷程中面對的現實課題與應採的對應策略。 王義智長期投入網路、電子商務與資訊產業的趨勢研究,近年則致力於協助企業落地導入AI。

從資訊飽和走向價值實踐:顧問服務的轉型定位

王義智開宗明義的指出,過去企業對情報的渴求,如今已轉變為資訊過剩的狀態。ChatGPT、Google Gemini 等工具能迅速提供豐富且即時的資訊,而企業面臨的挑戰卻從「取得資料」轉變為「如何使用資訊」來做出行動決策。這也讓顧問服務從單純提供分析報告,轉型為深入場域、參與決策並協助落地的策略夥伴。

在這樣的轉變下,王義智與其團隊已不再僅止於提供產業數據,而是主動與企業對話,幫助其理解AI趨勢如何連結自身業務痛點與策略目標,進而規劃可實行的落地方案。

不與AI搶工作,而是做AI無法取代的事

面對AI生成能力的飛躍發展,王義智坦言,即使連創意與內容生產,如文字撰寫、圖片生成、程式碼撰寫、影片剪輯…等等,AI表現都已超越多數人類專業者。這使得「只會使用AI」已不再是競爭優勢:因為AI自己也能生成、優化與迭代 — 甚至彼此之間協同合作。

他提醒,真正的價值在於人類是否能做出AI難以模仿的事:如橫向整合、倫理判斷、策略規劃、人際理解與場域感知。AI不擅長的地方,就是人類職場未來的機會所在。

員工抗拒是導入AI的最大挑戰

王義智強調,導入AI的最大難關從來不是技術選型或預算問題,而是「人的心理門檻」。從基層到高階主管,多數員工最先反應是恐懼與抗拒,擔心AI會直接取代其崗位,特別是在媒體、文書、行政、客服等重複性高的職位。

因此,企業在導入AI時必須搭配適當的心理疏導與組織設計。例如,明確宣示AI是輔助工具、不是裁員手段;設計重新培訓與角色再定位機制;讓員工從「使用AI」開始,慢慢看到效率提升與能力升級的成就感,才有助於降低心理阻力。

應用導入要有策略,不能本末倒置

許多企業在初期推動AI轉型時,容易走入「技術導向陷阱」。例如,先購買高價AI晶片與設備,卻還沒想清楚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是什麼。王義智提醒,這是「邏輯顛倒」的作法,極易導致資源浪費。

他建議,企業應從自身核心業務出發,明確定義想解決的問題與改善的流程,再來選擇對應的技術與資源。從應用場景反推技術解法,而非從技術預設想像場景。

三大核心場景是AI落地的起點

在眾多企業AI應用中,王義智觀察到最適合切入的三大場域分別是:業務行銷、智慧客服與內部知識管理。這些場域具備大量結構化或半結構化數據,也同時面臨效率與人力瓶頸。

以業務為例,有企業導入AI分析客戶談話記錄與過往購買行為,進行銷售預測與潛在客群推薦;又像是客服部門使用AI來快速查找知識庫資料,提高一線應對速度,並記錄常見問題回饋給系統做持續訓練與強化。

這些場域不僅容易獲得初步成效,也因其資料量充足、流程相對穩定,適合做為AI轉型的起點與展示平台。

AI Agent對話即將成為新常態

AI的應用將從「工具」邁向「代理人」。王義智指出,未來的採購、客服、銷售等流程,很可能是企業內部的AI Agent直接與外部供應商的AI Agent進行溝通與交易。這樣的「雙方AI對話」(AA to AA)模式,不僅效率更高,也代表企業必須將數據格式、溝通協議、網站設計全面重新調整為AI可讀可理解的結構。

例如電商網站若想接觸企業級買家,未來可能得讓AI能夠自動搜尋、比價、下單與排程,且整合庫存與物流系統資訊,讓交易在無人工干預下完成。

模型規模不再是決勝點,成本與敏捷才是關鍵

王義智也特別提到,大型語言模型(如GPT-4)雖然功能強大,但高昂的訓練與使用成本,對多數企業而言並不實用。反而是中國開源模型 DeepSeek 等中型模型,以更小的參數量與成本,實現近似效果,正在快速普及。

他預測,企業未來會大量採用「小而專」、「快而靈」的模型,甚至發展出本地化部署與內部知識再訓練系統。這樣可在不危及數據隱私與商業機密的前提下,達成AI應用的落地實踐。

國際案例示範:從基礎到擴展的實證歷程

王義智分享了英國鐵道公司與日本京王電鐵的成功案例。英國鐵道為了監測高壓電纜的故障,將AI裝置於列車前端,進行即時影像分析,節省人力巡檢成本並降低災難風險;京王電鐵則透過AI辨識遺失物,優化客服效率與顧客體驗。

這些案例證明,只要從明確的「痛點」出發,即使初期專案規模不大,也能逐步擴大應用場域與系統整合層級,最終形成整套智慧營運架構。

策略、技術、文化三軌並行,才是真正的轉型:慢慢來比較快

王義智提出AI轉型成功的三大基石:「策略、技術與文化」。策略決定方向,技術實現能力,文化形塑習慣。缺一不可。

其中最關鍵的,是文化轉變。組織必須從最高決策層到基層員工,建立起理解AI、信任AI與合作AI的共同語言。這不只是訓練或教育,而是制度設計與經營理念的全面升級。

最後,王義智以一句話作為總結:「慢慢來,比較快。」AI轉型不是一場技術升級競賽,而是長期、系統性的重構過程。唯有從具體問題出發、小步快跑、不斷試錯與調整,企業才能在這場變革中站穩腳步,走出屬於自己的AI升級路徑。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0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延伸閱讀

生成式 AI 翻轉財會角色 安永:80%企業盼提升決策效率

科技公司I轉型 軟體工程師面臨失業風險

群聯潘健成:AI走向邊緣化勢不可擋 儲存控制器成轉型關鍵

馬祖梅石軍官、士兵特約茶室 轉型獨立藝術村

相關新聞

從LABUBU全球爆紅看泡泡瑪特的IP與維權策略

在近年來的潮玩熱潮中,一個毛茸茸、表情俏皮的角色「LABUBU」迅速走紅,從中國本土一路火到全球,並在法國羅浮宮、越南巴拿山樂園、英國牛津街、美國聖地亞哥等地成功開設旗艦店,到處都出現了搶購LABUBU系列商品的排隊熱潮,成為年輕族群爭相收藏的熱門IP。在2025永樂春季拍賣會上,全球唯一一隻初代薄荷色LABUBU更以108萬港元高價落槌成交,成為潮玩圈的熱門話題。隨著LABUBU大受歡迎,作為獨家授權生產商的泡泡瑪特成為最大贏家,市值最高曾達到3800億港元,近期卻又因過度炒作而引發批評與爭議。這股風潮的幕後推手,是泡泡瑪特(Pop Mart)成功打造IP的營運成果,泡泡瑪特曾因過度依賴單一IP而陷入經營困境,如何透過IP經營、品牌塑造、授權經營而成功翻身,反映出當前文創產業對於原創角色價值的重視與保護。

碩論AI虛構文獻事件啟示:AI不會取代人類 只會放大專業與無知的差距

台灣近日接連傳出屏東大學、南華大學的碩士論文,因引用虛構的AI生成文獻被揭發,最終被校方要求撤回重寫,震驚學術界。事緣於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葉高華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搜尋時,發現兩篇碩論將「從未存在」的葉高華著作列為參考文獻。葉高華進一步審閱,赫然發現該篇論文多數文獻皆為AI虛構,完全禁不起檢驗。

AI驅動的下一場創新革命:人類創新的極限與挑戰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創新」依舊被視為人類經濟與社會進步的最強引擎。然而,一份由麥肯錫(McKinsey)於2025年6月發表的報告《The next innovation revolution — powered by AI》 (下稱《報告》) 卻提出警訊:雖然科技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發展,但真正推動生活大幅改善的「好點子」卻愈來愈難尋,研發生產力甚至在多數產業呈現長期衰退。

以合併糖尿病藥物為治療方法專利之顯而易見性探討:Novo Nordisk A/S v. Caraco Pharmaceutical Laboratories, Ltd.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為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其會導致患者的血糖異常過高。糖尿病患者若未控制異常的血糖或進行藥物治療,則可能引起許多併發症,例如:腎臟、血管、神經及眼睛等病變[1]。這些併發症,最終可能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

破解癌症多重抗藥性!「國衛院 x 清華大學」聯手開發KIF2C標靶新藥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謝興邦帶領研究員郭靜娟與助研究員林書玉,與國立清華大學(清大)生醫學院教授王慧菁與講座教授孫玉珠團隊共同合作,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 — BPRMC007S9。BPRMC007S9不僅展現強效的毒殺活性,與紫杉醇併用時更產生明顯協同效果,可有效抑制具抗藥性的腫瘤生長。這項研究成果將於2025年8月發表於發育生物學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代表台灣在抗癌藥物開發領域的重大突破。

亞洲最大生技盛會《BIO Asia–Taiwan》7月23日登場 規模創歷史新高!

亞洲生技產業年度盛會《2025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月23日至 27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與2館盛大登場。除了延續去年舉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以及亞洲生技大展、商機媒合會、公司展望說明會、主題研討會等四大活動,今年更新增國家生技園區Demo Day 及比翼x北醫x秀傳Demo Day,活動延長至9天、橫跨3週,規模創歷史新高!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