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0050恢復交易爆量漲 外資不埋單竟高居賣超第一

五億高中生婚姻無效 龐大遺產如何繼承?律師分析4結果

不甩川普喊話!哈米尼誓言「伊朗不會投降」 警告美軍介入後果

全球電動車持續成長 汽車電子有望成為台灣下個兆元產業

圖1. 車輛中心協理陳建次在「2025智駕電動車技術趨勢研討會」中分享自駕技術發展;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1. 車輛中心協理陳建次在「2025智駕電動車技術趨勢研討會」中分享自駕技術發展;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近年輔助駕駛與車用顯示逐漸上車,Level 2以上輔助駕駛將成為標配,使得自動駕駛、智慧座艙、車聯網與軟體定義汽車等未來概念不再遙不可及,亦推動汽車電子系統需求持續成長。2023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已達近3,000億美元,預估2030年更將突破5,000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達7%。於此同時,台灣汽車零組件產值自2020年起即呈現穩定成長,從2020年約新台幣2,200億元,持續上升至2023年突破2,800億元,亦使汽車零組件成為台灣汽車產業中的重要部分。

車輛中心協理陳建次指出,台灣汽車電子產值超越整車與零組件,2024年達新台幣4,925億元,產值並逐年增加,預估2028年汽車電子將突破新台幣9,000億元,挑戰兆元產業,成為ICT產業與edge Al的重要應用。

圖2. 2024年台灣汽車產業產值;資料來源:IEK/「2025智駕電動車技術趨勢研討會」陳建次簡報資料
圖2. 2024年台灣汽車產業產值;資料來源:IEK/「2025智駕電動車技術趨勢研討會」陳建次簡報資料

2024年乘用車銷量約9,000萬輛,其中電動車(BEV+PHEV)占比已達20%(1,776萬輛),成長率25%,逐步邁入成熟階段。展望2025年,電動車成長率為18%。

根據EV-VOLUMES統計,2024年全球純電動車(BEV)銷售約1,11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銷售約666萬輛,總計銷量約1,776萬輛,規模持續穩健成長,年增率約27%;整體車市約9,000萬輛,電動車市售比則近20%。2024年EV總銷量1,776萬輛中,電動車(BEV)占比為62.5%、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占比為37.5%。若以BEV銷量來看,第一名為Tesla(1,789,226輛),比亞迪以些微差距排第二(1,764,992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占率則相較2023年明顯提升,越來越多消費者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視為從燃油車轉型至純電動車前的折衷選擇。

圖3. 全球純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各年銷量,資料來源:EV-Volumes、Autovista24,車輛中心整理
圖3. 全球純電動車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各年銷量,資料來源:EV-Volumes、Autovista24,車輛中心整理

AI帶領智慧車電產業發展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表示,近年AI技術進展神速,運用在自動駕駛車輛,將帶領新一波智慧車電產業發展,在今年4月底剛舉辦的「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中,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設置TARC主題館,展出國內法人單位攜手28家廠商,聚焦AI智慧化與電動化應用的18項創新成果。其中,車輛中心攜手台灣智慧駕駛產業鏈能量的「Level 3 AI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AI智慧駕駛、AI智慧座艙與AI智慧資安3大AI智慧系統,並運用此技術實現全球第一輛符合國際標準的Level 3自駕電動巴士,讓逐漸普及的智慧駕駛技術邁向更高等級。此外,面對電動巴士推動過程中場站用電與空間資源緊張等挑戰,工研院首創的「智慧充電管理調度系統」結合AI智慧調控與彈性排程技術,已成功協助中興巴士電巴場站精準調配充電時機、提升空間使用效率,並能支援多種介面,促進電動車隊調度彈性,協助業者有效提升營運效能。此兩項技術均獲得2025年的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代表台灣車電科研成果在國際上也備受肯定。

圖4. 車輛中心展出「Level 3 AI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圖4. 車輛中心展出「Level 3 AI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車輛中心表示,「Level 3 AI自駕與資安整合系統」整合了義隆集團、歐特明電子、為昇科、華碩、友通資訊、智易科技、奇美車電及旭春等台灣智慧駕駛產業鏈的能量,透過影像辨識與雷達感知技術,實現自主巡航、變換車道與避開障礙物等功能,符合聯合國UN R157自動駕駛標準,可有效降低90%交通事故風險。此外,AI智慧座艙可透過臉部與身體姿態即時監測駕駛狀況,當判定駕駛無法操控車輛時,系統將自動停靠並通知後台,以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具備車聯網資安防護與OTA遠端軟體更新能力,確保系統穩定,透過打造台灣自駕Level 3供應鏈,未來將進攻國際智慧載具市場。

國際自動駕駛發展

Tesla

陳建次也在會中分享國際自動駕駛技術的最新進展。陳建次指出,特斯拉自動駕駛目前進入到端到端(End to End)AI深度學習,等於具備老司機的駕駛能力,在去年底推出全自動駕駛最新版本FSDV13,已提供倒車能力,並計劃於今年6月在德州奧斯汀市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奧斯汀將成為特斯拉計劃向消費者測試其自動駕駛技術的第一個城市。

圖5. Tesla預計2025年6月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圖片來源:Tesla官網
圖5. Tesla預計2025年6月推出自動駕駛計程車;圖片來源:Tesla官網

Tesla以影像感測器作為主要感知,最新車款外搭載8顆500萬畫素鏡頭,可透過AI深度學習辨識。根據Tesla統計,美國駕駛平均65.2萬英里發生一次車禍,啟用自動駕駛則每485萬里發生一次,從數據觀察自動駕駛優於人類駕駛74倍。

另一方面,特斯拉正在研發用來訓練自駕系統背後的機器學習模型,也就是由Nvidia AI GPU所驅動的「Dojo超級電腦」,透過AI機器學習和影片訓練,成為特斯拉推動全自動駕駛計畫的關鍵。

Benz

賓士在去年12月宣布[1],其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DRIVE PILOT已獲得德國聯邦交通管理局的批准,成為標準量產車輛中,最快透過認證的有條件自動駕駛 (SAE-Level 3)系統。2025年獲准可達95kph,賓士目標在2030年最高時速可達130kph。在SAE-Level 3下,自動駕駛功能可在全德國高速公路接手某些駕駛任務。駕駛人可放開雙手駕駛並從事其他事務,若發生緊急情況,系統將提示駕駛人接管控制車輛;如果駕駛人未按提示接管,則會啟動安全程序,逐步减速平穩停車。

Al技術在智慧車輛自動駕駛的與運用

AI技術改善了過去自駕車的限制,將自駕車智慧化到更先進的「AI CAR」,透過語音、視線、姿態等多模態的駕駛偵測的AI智慧座艙,提升智慧座艙人機互動,從傳統偵測駕駛開閉眼的疲勞偵測,進一步發展具備語音、視線、姿態等多模態,提升自動駕駛安全與AI駕駛助理的便利性,並利用Al進行環境偵測,理解、預測隱藏件追蹤物體及強化動態物件追蹤。而藉由Al虚擬技術,可生成逼真的3D虚擬交通環境,提供給大模型進行訓練。

另一方面,透過AI技術的應用,已大幅提升自駕車能力,2024年4月Tesla發布AI端到端深度學習,利用AI學習駕駛者影像所應對的情境,透過神經網絡生成控制輸出並快速做出決策,決定車輛該加速、減速或是轉向,所表現出的駕駛行為堪比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未來自駕技術將整合大數據學習、AI運端伺服器、車端AI晶片、AI類神經網路的運作,實現更擬人的駕駛行為決策。

2024年Tesla端到端AI FSD 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上線,並於今年2/25在中國市場上線,儘管無法將中國當地數據回傳美國訓練,經測試雖有不熟悉當地交通規則的情況發生,還是能在中國擁擠街道和蜿蜒鄉間道路中實現自動駕駛,顯見AI自動駕駛已有良好的適應泛化能力。

延伸閱讀:2025智慧車電國際產業趨勢

參考資料:

  1. 2025/4/22,新創圓夢網「我國電動車市場概況及未來趨勢」。
  2. 2025/4/24,電電公會主辦「2025智駕電動車技術趨勢研討會」,陳建次簡報。

備註:

[1] 2024/12/17,Benz: DRIVE PILOT Support speed of up to 95 km/h on German motorways.

作者:吳碧娥
現任:北美智權報主編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資深編輯

驊訊電子總經理室特助

經濟日報財經組記者

東森購物總經理室經營企劃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0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延伸閱讀

Ford福特正秘密研發小型電動車?Fiesta渴望回歸?

拒絕屈服於電動車!豐田章男認為內燃機是性能車的基本標配!

IEA:關稅雖帶來不確定性 無礙電動車銷量成長

車禍引反思?小米SU7「智駕」改稱「輔助駕駛」官方闢謠自駕迷思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