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美軍成功打擊伊朗3處核設施包括福爾多!戰機全數平安撤退

喊話另一半!Joeman曝全新2025「男人的禮物」:會愛你一輩子

懶人包/台鐵明起漲價改點!遺失物迴送費變貴 花東優惠也上路

台灣中小企業於風暴中前行 ─ 關稅衝擊下的挑戰與契機

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強調,面對關稅風暴,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強調,面對關稅風暴,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4年起,美中貿易局勢再度緊繃。面對川普式關稅政策捲土重來,台灣經濟的神經再次被牽動。台灣中小企業是否足以應對這場重壓?又將如何因應全球貿易規則重組所引發的深層變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日前於「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中提出深刻見解,點出中小企業的結構本質、產業挑戰與未來機會。本文將整理與延伸其觀點,深入剖析台灣中小企業於變局中的角色與韌性。

中小企業是經濟結構的主體,不僅是輔助角色

根據中經院中小企業研究團隊的調查統計,台灣全國169萬家登記企業中,98.8%為中小企業,創造了台灣近八成的就業機會,且貢獻過半的銷售與內需總值。長期以來,儘管社會目光往往聚焦於台積電等科技巨頭,但中小企業在支撐整體經濟、維繫地方就業與社會穩定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實難以取代。

特別是在內需市場部分,2023年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貢獻了高達61%的內銷金額,即便在資本規模與技術層次上無法與大企業比肩,但其「量」與「廣度」形成了龐大的基礎經濟結構,是實質上穩定台灣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

高科技貿易戰外溢效應正重擊傳統製造業

在台灣,中小企業集中於傳統產業領域,如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與零組件等製造業,而這些正是美中貿易衝突波及最深的環節。黃勢璋指出,金屬製品製造業占中小企業出口比重高達27%,而機械設備製造業則緊隨其後。這些產業本身出口導向性高,又多以中間材、零組件形式供應全球製造鏈,在全球關稅升高與市場收縮之下,最容易受傷。

特別是當中國商品出口美國受阻後,轉向其他市場傾銷的「溢出效應」可能使得台灣中小企業在第三地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再者,原物料價格上漲、運輸成本波動與訂單轉單效應,都讓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於更為被動的地位。

結構性挑戰更加劇危機反應力的不足

除了外部貿易風險,台灣中小企業還面臨長期結構性挑戰,包括接班困境、數位與綠色轉型門檻高、人力資源流失與市場拓展能力不足。黃勢璋特別指出,台灣約七成中小企業為家族經營模式,代際傳承缺乏制度化,容易陷入「一代企業、二代消耗、三代結束」的危機循環。

此外,數位化與綠色能源轉型雖是當前趨勢,但資源限制使得多數中小企業難以自行投入技術改造或符合國際環保標準;一旦國際買家將碳足跡、ESG納入採購標準,中小企業若無法即時跟上,就可能被排除於全球供應鏈之外。

決策應以「小國戰略」為指導,尋找務實突圍路徑

面對不穩定且高度政治化的貿易環境,黃勢璋強調,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透過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等高附加價值市場的技術合作,讓中小企業能在更高層級的製造與服務鏈條中找到立足點。

他舉例,像台灣在汽車零組件售後市場(Aftermarket)就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一些廠商即便在高關稅環境中仍維持接單水準,可見中小企業若能找到定位、強化差異化能力,仍有突圍之道。

從政策面到實務面:中小企業轉型的四個支點

黃勢璋建議,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倚靠以下四個政策支撐點來強化自身體質:

首先是資金援助機制的強化。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匱乏,政府應進一步擴大信用保證與貸款利率優惠,特別是針對綠色轉型與數位轉型相關投資項目。

其次是產學研平台的再造與落地。政府應結合高校與研究機構,建立地區型轉型協助據點,讓科技不再停留在研究室中,而能貼近企業實際所需。

第三為推動區域聯合製造。中小企業難以獨力面對全球化的營運成本與市場風險,可鼓勵產業集群進行跨國協作,例如在新南向國家設置共同生產基地,強化在地供應鏈韌性。

最後則是導入差異化市場與品牌策略。台灣中小企業應跳脫OEM思維,積極投入設計、品牌經營與通路建構,從附加價值低的生產端,走向高利潤的市場前端。

結語:不確定年代中的中小企業智慧

川普式關稅政策不是第一波,也不會是最後一波。對中小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僅來自於政策變動本身,而是能否快速回應、持續轉型,以及在變動中建立自身的辨識度與價值。

如黃勢璋所說:「中小企業的本質就是彈性與韌性,如果這兩項特質無法轉化為實質競爭力,那就只是被動地等待風暴。」在這場全球經濟格局重組的浪潮中,唯有轉動自身齒輪,台灣中小企業方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甚至找到壯大的可能。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延伸閱讀

白宮談判壓力大…中媒揪川普硬蹭中國 10天說11次要聯絡

川普用「外國敵人法」驅逐委國移民 聯邦德州法官裁定違法

川普恐棄台?吳玉山:不會輕言放棄但也不會全力捍衛

川普政府用外敵法驅逐委國移民 法官認為不合法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