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國情資打臉川普?評估報告伊朗「核設施沒被摧毀」

這個月不是平靜期!農曆六月12生肖運勢全翻轉 你準備好了嗎?

浪貓「把電線當鋼索走」加速狂奔 直擊片瘋傳專家揪亮點:這不是貓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陳秉訓/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MC案背景

MC案屬典型的透過挖角來取得營業秘密的案例。MC案的系爭營業秘密涉及半導體元件D產品之製程,屬於美國公司MC科技所研發,其在台灣設有子公司(台灣MC)以生產D產品。被告LH公司受S國公司「委託」研發相似的D產品,進而首先招募台灣MC的高階主管ChenZK擔任副總,以管理NBD單位並執行D產品製程研發計畫。

LH公司之後又招募台灣MC的中階主管被告H,而被告H再牽線從台灣MC挖角被告W(也是中階主管)。被告H和W於離職前皆有使用超出職務範圍、且大量的從台灣MC的內部網路資源下載相關製程的營業秘密資訊。被告W於LH公司任職後,受到NBD單位主管被告N的要求而使用系爭營業秘密,以設定研發的起始數值。

智商法院將對地院判決之營業秘密法部分撤銷,並改判(本文皆依據及引用《營業秘密法》裁判):(1)被告H犯第13條之1第1項第2款之逾越授權範圍而使用罪;(2)被告W犯第13條之1第1項第1款之洩漏營業秘密罪;(3)被告N無罪;(4)LH公司則因其受雇人即被告H與被告W等犯第13條之1之罪而依第13條之4之規定,科以罰金。

值得關注是,針對被告H與W之行為,智商法院不贊同地院認為有第13條之2第1項之「意圖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要件之成立。第13條之2加重處罰為了於外國使用而竊取、洩漏或使用他人營業秘密之行為,重達10年有期徒刑,不同於第13條之1最高刑度僅5年。智商法院認為檢方舉證不足,但該證據評價值得商榷。

論罪一:被告H

雖被告H與S國公司於2016年10月至同年11月間有簽訂合約,以致被告H將赴S國公司擔任技術研發主管,但智商法院指出被告H在2015年10月中旬離職而於11月初才至LH公司,且在2016年1月後才知悉LH公司與S國公司間的合作計畫,故在被告H從台灣MC離職並攜出相關D產品技術資訊時,其並無將該些資訊使用於S國之意圖。

其次,儘管被告H承認其與S國公司簽約後有受領專案獎金,但智商法院卻認為被告H並未因此改變在LH公司的工作,也未前往S國公司任職,故不能將該契約的獎金約定延伸解釋為,被告H欲將系爭機密技術資訊於S國使用之意圖。

再者,雖檢調在被告H的筆電有發現對S國LC公司(LH公司在S國之子公司)的D產品技術簡報資料,但智商法院卻表示被告H除未與S國公司洽談合約事宜外,其身處於百人的研發單位,且無權決定相關技術是否移轉給S國公司,故不具使用系爭資訊於S國之意圖。因此,智商法院認為「是不能逕以被告H知悉LH公司與S國公司有合作關係,且領有S國公司之薪資,而主觀臆測被告H有將告訴人公司之資料,在大陸地區使用之意圖」。

論罪二:被告W

雖被告W於檢調偵辦時或於地院審理時,曾供稱其所研發的D產品製程技術將用於LH公司與S國公司的合作案,或至少是會在S國使用,但智商法院卻不採納該自白證據,而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56條第1項至第3項之規定,堅持要有補強證據佐證。

即使檢方有提供補強證據,但智商法院仍質疑該些補強證據。一是被告H所自承其與被告W間的LINE對話。儘管該對話涉及S國公司的待遇及其他資訊,但智商法院認為該對話未提及使用系爭營業秘密、且被告H不具在境外使用系爭營業秘密之意圖,故「被告H供述自不足證被告W於境外使用本案營業秘密之意圖」。

二是被告W與其妻或友人間的LINE對話。該些對話事實上涉及MC科技、台灣MC的特定產品、及被告W欲赴S國就職與生活等內容,但智商法院卻指出該些對話無法證明被告W所使用或洩漏之系爭資訊係為S國公司研發D產品技術之用途,且該等對話乃環繞在S國公司的待遇,故應認「被告W不具在大陸地區使用之不法意圖」、或該等證據「實不足認定被告W於大陸地區有使用營業秘密之意圖」。

反思:智商法院於MC案中所忽略事實

在MC案中,被告H與台灣MC間有約定:(1)在僱傭關係終止時,被告H應將其擁有或掌控之實體或數位之營業秘密資訊留在公司內;(2)若該等資訊儲存在非公司所有的載體時,被告H應刪除相關資訊。則法院應探究當被告H離開台灣MC起,其無意歸還或銷毀的該等營業秘密資訊之事實到底代表何意義。可惜未見MC案系列判決中描述被告H持有該些非法資訊的原因,此或許是一般刑法理論不要求被告積極答辯之結果。

另方面,MC案檢調在被告H於LH公司內或個人的電腦中查獲系爭營業秘密資訊之儲存。問題是,被告H為何保留該些資訊至其參與LH公司與S國公司的合作計畫之際。特別是該些資訊係關於D產品技術,該事實應可佐證被告H欲將系爭營業秘密運用在該項合作計畫。

如果被告H於工作用的資訊係儲存在該些電腦內,則資訊儲存之行為即可與後續的資訊使用意圖形成關連性。既然被告H利用該些電腦的D產品技術資訊,以研發使用於LH公司與S國公司所合作的D產品技術,則被告H欲於境外使用該類技術資訊的意圖應可成立。另因為系爭營業秘密屬於D產品技術之範疇,被告H將該等資訊儲存在該些電腦內即可意涵其有意圖將系爭營業秘密使用於境外。

基準建議:「意圖」認定之時點

值得爭議者為「意圖在境外使用」之產生時點。不同於美國《經濟間諜法》(Economic Espionage Act)的經濟間諜罪(18 U.S.C. § 1831)僅要求「行為」時有「意圖」即可,台灣《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2第1項使用「意圖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而犯前條第一項各款之罪者」之用語,其暗示該條款之構成要件為先有「意圖」而後有「犯行」。此導致智商法院「認定被告H無在大陸地區使用之意圖」,係「因被告H係於2016年1月後,始知悉被告LH公司與大陸地區合作案之大概計畫」,故「可確認被告H前於2015年10月15日自台灣MC離職,嗣於同年11月5日至LH公司工作」而「將資料帶至LH公司時」,其「應無至大陸地區使用之意圖」。

從MC案的系列判決中,無法得知被告H由2015年10月15日離職而在同年11月5日至LH公司任職之際(包括與LH公司洽談聘僱條件之期間),其是否知悉LH公司的S國投資計畫。這訊息不知是否為檢調所忽略。然而,智商法院之觀點乃受困在第13條之1第1項第1款之「以不正方法而取得營業秘密,或取得後進而使用、洩漏」之行為。

事實上,被告H於任職LH公司時仍保有該些非法取得的營業秘密資訊,並在其接受D產品開發的任務時,應構成「取得後進而使用者」之行為(仍屬第13條之1第1項第1款之犯行)。關鍵在於第13條之2第1項「意圖在境外使用,而犯前條第一項第一款之罪者」,如涉及「取得後進而使用、洩漏者」之行為時,該行為之時間點應如何解釋。

在沒有明確的立法歷史以能輔助解釋下,若認為被告H之「意圖在境外使用」之行為有非難性,本文建議所謂「取得後進而使用、洩漏者」之「取得後」可解釋為包含「犯罪者非法持有營業秘密後之期間」,而非指「取得」與「使用」乃時間上接續的動作。因此,該段真正的犯行是「使用」或「洩漏」之行為。

被告H先非法取得系爭營業秘密,並在該非法取得後有使用之行為,即將該等資訊存在LH公司內或個人的電腦。而至少在2016年1月間被告H轉任至NBD單位,其知道LH公司與S國公司間的D產品合作計畫,且又有與S國公司間有報酬約定之行為,該事實應顯示其有意圖於S國使用D產品技術。因此,可認定被告H之行為符合「意圖在境外使用」要件。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陳秉訓
現任: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經歷: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助理教授

華邦電子公司製程工程師

聯華電子公司製程整合研發工程師

台灣茂矽電子公司專利工程師

禹騰國際智權公司專利工程師

威盛電子公司專利工程師

亞太國際專利商標事務所專案副理

學歷: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智慧財產暨科技法律法學碩士

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法學碩士

台灣大學化工所碩士

台灣大學化工系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6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延伸閱讀

涉性侵酒醉少女判緩刑…嘉義男赴陸跨年迄今未歸 地院撤緩刑

具有智慧還是人群焦點!4個星座女遇到要把握 水瓶太聰明、天蠍邏輯超強

移民署約談北車手搖店陸配老闆娘 她發臉書嗆:人比鬼還可怕

手搖店陸籍闆娘收函文 移民署:因疑違反規定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