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Google發出鐵粉邀請!意外曝光Pixel 10新手機亮相上市時間

會考志願選填/盤點雙北高中之最!從校風到外送規定…校友心聲、學校特色一次看

全身痠痛如遭輾壓…女大生因「慢性發炎」長期受苦 醫揭4元凶

法院計算商標賠償金不可揭穿公司面紗?2025年Dewberry Group v. Dewberry Engineers案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楊智傑/雲林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教授

美國一家長年處於虧損狀態的房地產公司DEWBERRY GROUP,幫同集團下約30家附屬公司的房產做管理出租,而侵害他人商標。美國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判決認為,以被告獲利做商標損害賠償計算時,應將其另做房產管理出租的30家公司中的獲利都納入。然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5年2月底推翻原判決,認為不能將上述提及同集團其他公司的獲利一起算入。

案件事實

Dewberry Engineers(Engineers)和Dewberry Group(Group)這兩家公司使用的商標都含有「Dewberry」。對於商標使用上可能產生的衝突,雙方曾於2007年簽署一保密協議,約定Group可繼續使用「Dewberry Capital」商標,但不可在建築和工程服務上使用「Dewberry」商標。然而,在2017年Group違反協議,開始將「Dewberry」商標使用於房地產開發業務,故Engineers指控Group侵害其商標[1]。

Group的老闆John Dewberry共擁有約30家的公司。這約30多家的附屬公司各自擁有一處用於出租的商業房地產,但都沒有員工實際執行出租業務。Group則是為這些附屬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務,包括財務、法律、運營及市場行銷等,幫助這些公司從擁有的房地產中獲取租金收入。但這些租金收入是記錄在附屬公司的帳冊上,而Group本身僅收取事先約定的服務費。然而,這些服務費顯然低於市場價格。根據報稅記錄,Group已連續虧損數十年,其運營僅能依賴老闆John Dewberry本人不定期的現金資助。但這些30多間的附屬公司已為Group累積數千萬美元的利潤[2]。

地區法院認定Group確實構成惡意侵權,故以被告侵權所獲利潤(defendant’s profits)作為賠償金。但上訴法院決定將Group及其附屬公司「視為單一法人實體」,而將附屬Group的公司從房地產業務獲得的利潤都計算在內,最終判決Engineers可獲得近4,300萬美元的賠償。上訴法院維持跟地區法院一樣的判決,但有一位法官提出不同意見[3]。最高法院受理該案,於2025年2月26日做出全體一致判決。

法條中「被告利潤」中的被告

美國《商標法》第1117條(a)乃侵權損害賠償之規定:「原告…有權獲得:(1)被告的利潤(defendant’s profits)、(2)原告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害、(3)訴訟費用。…在評估損害賠償時,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判決原告獲得超過實際損害金額的賠償,但最高不得超過三倍於該金額。如果法院認為基於利潤計算的賠償金額過低或過高,則可依據案件情況,酌情判決一個合理的金額。無論適用上述哪種情況,該金額均應被視為補償,而非懲罰。[4]」(下稱第1117(a)條)

Kagan大法官撰寫的全體一致意見認為,第1117(a)條規定的是原告可獲得「被告的利潤」,故法院只能判決與「被告」本身相關的利潤。而「被告」一詞應當按照其通常的法律含義理解,即指向其尋求救濟或賠償的當事人,在本案中就只有Group。Engineers選擇不將Group的附屬公司列為共同被告。因此,30多間附屬Group的公司利潤並不屬於「被告的利潤」[5]。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最高法院認為,美《公司法》原則並不會將附屬公司的利潤轉化為被告的利潤。若法律明文規定,將Group所有附屬公司視為「單一法人實體」,則可以擴大解釋「被告」一詞。然而,若沒有明文規定,根據美《公司法》的長期確立原則,分別設立為法人實體的組織應被視為獨立的法律主體,擁有各自的法律權利和義務。即便這些公司因擁有共同所有人而存在關聯,這一原則仍然適用[6]。

法院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揭穿公司面紗」(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特別是在防止公司形式被濫用以掩蓋欺詐行為時。但Engineers承認其從未試圖提供必要證據來主張揭穿公司面紗。因此,仍須遵守公司法律形式。而這一要求也與聯邦《商標法》的文本一致:「被告的利潤」就是指被告的利潤,而不是被告及其附屬公司的總和[7]。

以「合理金額條款」作為裁量依據?

Engineers另外主張,法院可以依據聯邦《商標法》第1117條(a)中的另一句話而納入Group附屬公司的利潤 — 第1117條(a)後面寫道:「如果法院認為基於利潤計算的賠償金額過低或過高,則法院可依據案件情況,酌情判決一個合理的金額。」其被稱為「合理金額條款」(just-sum provision)[8]。

Engineers認為,該規定允許法院在初步評估「被告利潤」後,再行判定是否應適用不同的金額,以更準確地反映「被告的實際財務收益」。Engineers主張,在這「第二步」的評估過程中,法院可以將關聯企業的利潤作為「相關證據」加以考量[9]。

然而,最高法院指出,地區法院並未依據「合理金額條款」作出裁決。相反,它是在計算條文中的「被告的利潤」時,直接將Group及其附屬公司「視為單一法人實體」[10]。而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判決是維持地區法院對法條的適用與計算,認為在具體情況下,忽略關聯企業的法人獨立性是合理的,也沒有討論合理金額條款[11]。

最高法院認為,由於「合理金額條款」在本案中並未被用作判決依據,因此,它不能作為支持4,300萬美元賠償判決的法律依據[12]。

發回後仍可討論合理金額條款

最高法院最後強調,其判決只是根據「被告利潤」進行解釋。並未對Engineers主張的「合理金額條款」作出解釋。其指出,「下級法院是否(或如何)原可引用該條款,不在審理範圍。而且,在案件發回後,在權利喪失規則(forfeiture rules)的影響下,Engineers是否仍可主張「合理金額條款」,我們也未表示意見[13]」。

其次,美國政府法庭之友[14]意見認為,即使法院未依據「合理金額條款」的情況下,仍可在被告稅務或會計記錄以外,考量「交易的經濟現實」,認定被告的「實際財務收益」。最高法院最終指出,「是否接受政府的建議,將由下級法院決定[15]」。

備註:

  1. [1] 請參考楊智傑,違反商標和解協議導致要賠償子公司所獲利益?美國第四巡迴法院Dewberry Engineers Inc. v. Dewberry Group, Inc.案,北美智權報,340期,2023.9.6。
  2. [2] Dewberry Grp., Inc. v. Dewberry Eng’rs Inc., No. 23-900, 2025 WL 608108, at *2 (U.S. Feb. 26, 2025).
  3. [3] Id. at *3.
  4. [4] 15 U.S.C. § 1117(a).
  5. [5] Dewberry Grp., Inc. v. Dewberry Eng’rs Inc., No. 23-900, 2025 WL 608108, at *3.
  6. [6] Id. at *3.
  7. [7] Id. at *4.
  8. [8] Id. at *4.
  9. [9] Id. at *4.
  10. [10] Id. at *4.
  11. [11] Id. at *4.
  12. [12] Id. at *5.
  13. [13] Id. at *4.
  14. [14] 美國「法庭之友」制度簡介,司改雜誌第93期,2012/12/30。
  15. [15] Id. at *4.

責任編輯:盧頎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者:楊智傑
現任: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 教授
經歷:真理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

真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學歷:台灣大學法律系

中央大學產業經濟所碩士

台灣大學法學博士

專長:智慧財產權、美國專利法、美國著作權法、憲法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6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延伸閱讀

華為註冊MATEROBOT商標 擬推自家品牌機器人

10年頻道遭奪取!從Andy老師眾量級事件看財富分配——《底層邏輯》揭示真相

家寧和媽媽聯手反擊了!六點聲明「反控Andy公然說謊」

YouTuber商標搶註爭議 經部:5年內可提出撤銷註冊

相關新聞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 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時代的電力黑洞:引發能源產業下一波科技革命

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波全球技術浪潮,不僅重新定義商業與社會運作邏輯,更對能源系統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與機會。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於2025年發表的《Energy and AI》特別報告 (下稱《報告》),AI在訓練與部署階段對電力的高度依賴,已使「電力」成為AI擴張的關鍵資源,而AI本身也具備轉型能源體系的巨大潛能。

AI技術拓展材料科學領域新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逐步導入材料科學領域,傳統研發模式正走向轉型,過往材料開發仰賴大量實驗試錯與高成本模擬,其週期冗長且效率有限,而AI可透過加速運算與深度學習模型,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材料的設計、性能預測與製程優化,可大幅壓縮開發時間並降低資源浪費,例如可協助人們由目標材料特性反推潛力候選物、設計可行的合成與驗證流程以及根據實驗數據即時調整模型參數等。 過去耗時、耗力的流程,現在僅需數天即可完成,大幅縮短傳統研發流程。因此,AI應用於材料科學的技術亦受到國際企業的高度關注,如Google與Microsoft已積極布局相關應用,顯示出AI在材料科學的應用將正成為新一輪技術投資與產業布局的焦點。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智慧金融:從AI應用看台灣金融業的轉型與挑戰

從美債風暴到金融詐騙橫行,創新投資將成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對於金融產業而言,AI金融科技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制度變革的契機,金融科技新創發展同時,可能帶來技術風險、數據安全、與法規適應等重要議題。AI金融科技協會日前舉辦「2025 Al金融科技展論壇」,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強調,金融科技的目的不是讓金融機構賺更多錢,而是讓全民擁有更公平、更安全的金融生活。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