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花錢還得求讓位?忠實乘客怨台鐵「印度化」:超難擠進車廂

MLB/就是想看大谷翔平 東京開幕戰黃牛票喊到200萬日圓

家樂福有「聊天結帳櫃檯」!設立原因曝 使用者:店員會變速

2024年全球非專利實施實體(NPE)訴訟趨勢分析

近年來,全球專利訴訟的趨勢持續變化,尤其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S) 的活動模式更是備受關注。示意圖/Ingimage
近年來,全球專利訴訟的趨勢持續變化,尤其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S) 的活動模式更是備受關注。示意圖/Ingimage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近年來,全球專利訴訟的趨勢持續變化,尤其是非專利實施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IES, NPES) 的活動模式更是備受關注。這類實體企業擁有專利但不直接生產或銷售產品,而是透過授權或訴訟來獲利,因此,它們的行為不僅影響企業的專利管理策略,也對司法體系、技術發展與市場競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圖1. 全球(不包括中國大陸)每年NPE提起的侵權案件數量(2012年至2023年);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圖1. 全球(不包括中國大陸)每年NPE提起的侵權案件數量(2012年至2023年);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NPE訴訟的全球趨勢與區域分布

根據 Clarivate 2024 年全球 NPE 訴訟報告 (下稱《報告》)的數據[1],NPE訴訟在過去十年間呈現多樣的發展趨勢。從2012年至2019年,全球NPE訴訟案件數量逐步下降,這主要受到美國專利改革的影響。然而,自2020年起,訴訟數量開始趨於穩定,每年維持在約2,000件案件的水準,顯示出NPE訴訟在特定市場仍保持活躍。其中,美國依然是NPE訴訟的主要戰場;2018-2023年間,美國的 NPE 訴訟案件占全球總量的97.2%,而分居第二、第三的德國和中國大陸僅占1.8%及0.4%。雖然美國的案件數量與2012-2017年相比下降了 43%,但其主導地位仍無可動搖。相較之下,歐洲的NPE訴訟主要集中在德國與英國,而中國大陸則成為新興的訴訟市場,近年來案件數量增長幅度高達 600%。

《報告》指出,美國之所以仍然是 NPE 訴訟的核心市場,主要與其專利制度及司法環境有關。然而,過去十年間,美國針對 NPE 訴訟進行了多項改革,例如2011年通過的《美國發明法案》(America Invents Act, AIA),於2014年全面生效,該法案對專利挑戰程序進行了重大調整,使得專利持有人更難發起基於弱勢專利的訴訟。此外,美國最高法院在2014年的 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 案件中,對於軟體專利的可專利性做出了更嚴格的限制,導致大量涉及軟體技術的專利在後續的訴訟中被駁回。另一方面,專利審理與上訴委員會(PTAB) 的內部審查程序(IPR)也大幅增加,使許多NPE 的專利在進入法院前即遭到無效化,進一步削弱了NPE在美國市場的影響力。

圖2. 不用同國家/地區NPE侵權案件之數量變化(2012-2023);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圖2. 不用同國家/地區NPE侵權案件之數量變化(2012-2023);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雖然美國的專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NPE 訴訟的增長,但全球其他地區的訴訟活動卻有明顯變化。德國曾在 2012-2017 年間成為 NPE 主要的訴訟目的地,該期間 NPE 訴訟案件數量增長 240%,顯示出其市場對專利訴訟的吸引力。然而,自 2018 年起,德國的 NPE 訴訟數量開始下降,較前一時期減少 58%,儘管如此,德國仍占歐洲過去六年 NPE 訴訟案件的 87%。這一現象顯示,雖然德國的訴訟案件數量減少,但該國仍然是歐洲 NPE 訴訟最重要的市場。

德國對於 NPE 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其司法體系的特性。首先,德國法院對專利持有人的勝訴率較高,在NPE訴訟案件中,NPE的勝訴率高達62%。其次,德國的專利訴訟審理速度相對較快,平均審理時間為14至16.5個月,相比之下,美國的專利訴訟平均審理時間則為16至20.3個月。除此之外,德國採用的「分離審理機制(bifurcated system)」也使得被告難以在禁令頒布前成功無效專利,這對於希望透過專利訴訟獲利的NPE來說,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因素。不過,德國的專利無效率較高(NPE專利僅7%在有效性挑戰中完全維持),且其法院對專利持有人仍相對友好。

與此同時,英國近年來逐漸成為NPE訴訟的新熱點。《報告》指出,英國法院對NPE的勝訴率高達 96%,為全球最高,這使得NPE更加青睞英國作為訴訟地點。

除了歐洲市場之外,中國大陸的NPE訴訟活動也正在快速增長。2018-2023年間,中國的 NPE 訴訟案件數量增長 600%,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 NPE 訴訟市場之一。中國法院的專利保護機制逐步完善,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國際專利持有者開始利用中國法院來維護其專利權利。

NPE訴訟行為的產業與技術分布

在技術領域方面,NPE 訴訟主要集中在資訊與通信技術(ICT)領域,包括數位通訊、電信、計算機技術與影音技術。在美國,64%的NPE 訴訟涉及這些技術,而在歐洲,這一比例更高,達74%。NPE 訴訟的主要被告通常是大型科技企業,如蘋果、三星、華為、ZTE、小米、微軟、亞馬遜與谷歌等。這些企業擁有大量專利,且涉及高價值技術,因此成為 NPE 訴訟的主要目標。

按 2012 年至 2023 年期間於美國(左)及歐洲(右)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數量排名之前10大NPE ;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按 2012 年至 2023 年期間於美國(左)及歐洲(右)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數量排名之前10大NPE ;資料來源: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專利有效性挑戰的興起與影響

除了專利侵權訴訟的變化,專利有效性挑戰也成為企業應對NPE訴訟的重要策略。數據顯示,2012-2017年間,針對 NPE所持專利的有效性挑戰案件激增,增幅達 685%,遠超所有專利有效性挑戰的平均增幅(109%)。然而,在2018-2023 年間,NPE專利的有效性挑戰數量略有下降,但整體專利有效性挑戰仍在增加。美國仍然是針對NPE提出專利有效性挑戰最多的國家,占全球總數的 84.7%,其次為中國大陸(5.7%)、德國(4.5%)、歐洲專利局(3.3%)與日本(1.4%)。

結論與未來趨勢

總體而言,2024 年的 NPE 訴訟環境顯示出全球專利訴訟的明顯變化。美國的訴訟數量雖然下降,但仍然是核心市場;德國的吸引力減弱,而英國與中國大陸則成為新的訴訟熱點。此外,企業針對 NPE 的專利有效性挑戰正在增加,並且逐步削弱 NPE 的影響力。未來,隨著各國專利法規的調整與企業應對策略的變化,NPE 訴訟模式可能會持續演變,尤其是亞洲市場的增長趨勢值得進一步關注。

備註:

[1] 2024 Non-Practicing Entity global litigation report, Clarivate™, 2024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4期;歡迎加入《北美智權報》獨立網站會員,或使用訂閱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

延伸閱讀

中國氫能源行業企業競爭現狀:市場集中主要廠商

俄占區礦藏不會給俄中 澤倫斯基盼美保證

美國與歐洲關係遇冷 中國似藉機填補空位

罕見三度提「中共」 國務院官網批中操縱顛覆國際組織

相關新聞

保護外國投資人的營業秘密是智商法院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國際連結一部分是依賴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台灣生產或研發的投資。技術投資須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特別是涉及製程細節的KNOW-HOW,必須透過《營業秘密法》的刑事處罰制度,才能遏阻有目的性的技術資訊竊取活動。本文舉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09年度刑智上重訴字第4號刑事判決(MC案)為例,揭示檢調執法是一回事,但法院審判結果也很重要。法院如果漠視營業秘密竊取行為的惡性,後果將不利營造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友好環境。

當組成物成為101核駁的下個獵物 CAFC試圖撥亂反正?2025年USS v. ITC案

在2014年ALICE一案判決出爐之後,使MAYO一案的專利適格性問題延伸到了軟體領域,使許多電腦軟體及商業方法專利因為涉及抽象概念,而難以通過審查。美國專利法101條的擴張,導致了更多不確定性,而在2025年2月USS V. ITC案中,甚至連組成物材料的專利也受到了101的挑戰,引發各界關注。

想將專利權授權卻苦無對象嗎?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在2022年專利法修正時,仿照英國專利制度,引進專利權授權開放機制,只要專利權人登記放授權者,年費會有減半優惠。於此將CNIPA制定之規範向讀者說明。

法院計算商標賠償金不可揭穿公司面紗?2025年Dewberry Group v. Dewberry Engineers案

美國一家長年處於虧損狀態的房地產公司DEWBERRY GROUP,幫同集團下約30家附屬公司的房產做管理出租,而侵害他人商標。美國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判決認為,以被告獲利做商標損害賠償計算時,應將其另做房產管理出租的30家公司中的獲利都納入。然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5年2月底推翻原判決,認為不能將上述提及同集團其他公司的獲利一起算入。

當髒話成為商標:紐西蘭對冒犯性標誌的法律界線為何?

紐西蘭知名記者PADDY GOWER為其新聞品牌「THIS IS THE FUCKING NEWS」商標申請案,在紐西蘭掀起一陣法律與道德的辯論風暴。這場看似荒誕的「髒話攻防戰」,實則牽動著社會對言論自由、政府審查與文化價值變遷的敏感神經。此外,也引發了對紐西蘭商標法中「冒犯性」標誌標準的討論,主管機關是否應該決定哪些詞語會冒犯公眾?在台灣「幹」因違反商標法之規定不得註冊,但「草泥馬」是可以的。

法律資料涉及AI訓練資料庫之首件著作權侵權判決出爐:淺析Thomson Reuters v. Ross一案

針對法律資料庫巨擘THOMSON REUTERS與競爭對手ROSS INTELLIGENCE自2020年掀起之侵權爭議,德拉瓦州聯邦地院終於定調,ROSS構成著作權侵害且不符合理使用。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